鲁甸灾后恢复重建:美丽龙头山阳春三月长出新叶

04.03.2016  14:32

一年多前,这里曾发生惨烈大地震,造成昭通、曲靖两市的鲁甸、巧家、昭阳、永善、会泽5个县区17万户房屋倒损,百余万群众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0多万群众失去家园。谁能想到,一年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一条条柏油路蜿蜒向前,一户户人家喜迁新居,一所所学校书声琅琅。美丽的龙头山,在乌蒙大地上崭新呈现。

国家力量 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发出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国家和省迅速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上万名解放军、民兵应急分队、武警官兵紧急驰援,医疗救护、矿山救援和各种抢险救援力量迅速展开,两万多名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集。鲁甸速度,极速救灾,折射出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余震1335次。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继汶川、玉树、芦山后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极强的地震。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4日一大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飞赴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在赶赴灾区的专机上,李克强总理召开会议听取中央有关部门的灾情汇报,研究部署救灾工作。并对救灾工作中如何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安全住所作出具体安排。

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迅速化作抢险救援力量和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

震后第一时间,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省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鲁甸抗震救灾指挥部,向全省发出抗震救灾总动员令。

地震当晚,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纪恒不顾地震造成的滑坡、滚石、泥石流危险,徒步攀行近10公里到达鲁甸地震核心区龙头山镇灰街子,在瓢泼雨夜成立了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并主持召开了指挥部第一次现场会,传达党中央的指示。

8月4日凌晨4时,省指挥部会议刚结束,鲁甸县龙头山镇震后第一次党委会便在省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龙泉中学宿舍楼梯间台阶上召开。

灾区处处党旗红”,在震后5分钟,灾区各级党组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便自发展开救援行动。

在鲁甸地震灾区,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受灾群众最集中,他们就冲向哪里,涌现出了“龙头山上树标杆”的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优秀共产党员”周清顺、“花椒支书”谭德军……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地震后3分钟,省和昭通、曲靖两市公安消防部队已携带应急救援装备出发。

震后5分钟,武警昭通市支队鲁甸县中队15名官兵就地投入抗震救灾。

震后24小时,部队及地方救灾力量已覆盖所有重灾乡镇。

5日,被掩埋近50小时的88岁老人熊正芬获救。

6日,银屏村一位被困68小时的妇女获救

……

在灾后72小时黄金救援期,抢险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搜救出被掩埋群众600余人,22.97万人得到紧急转移,收治伤员2993人次。其中出动直升机267架次,209名重伤员得到及时转移救治。

执政为民 “干部辛苦两三年,群众幸福一辈子

震后恢复重建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迎难而上,把灾后恢复重建当成最大的政治任务,近两万名包保干部深入灾区一线,用身影、心血和汗水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向灾区群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现了“一年跨越五十年”的蝶变

龙头山镇一年跨越了五十年。

别墅式新居、花园式学校、设施完善的医院、宽敞的柏油路面,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墟,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震后一年多来,按照总体规划,震中龙头山全镇15760户重建户重建工作全部完成,其中集中安置点8个,地震中消失的村庄甘家寨在骡马口社区涅槃重生,全镇11所学校,13所医院建得比震前还安全漂亮,全镇150多公里的通村公路得以拓宽改造并全部建成柏油路。

龙头山镇干部群众不会忘记,2015年1月19日,冒着隆冬的寒风,习总书记来到恢复重建中的龙头山镇,走进帐篷、走进板房医院、走进板房学校,与受灾群众嘘寒问暖、促膝谈心。总书记告诉在场的干部群众,他十分牵挂着灾区群众,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一年多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干部群众把总书记的话儿记在心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以抓铁留痕的精神艰苦拼搏,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作,最大的政治任务。

用身影说话,用行动指挥。”一年多来,围绕国务院制定的《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鲁甸地震灾区检查、督促、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16年1月31日至2月1日,隆冬时节的乌蒙大地,大雪纷纷,省委书记李纪恒再次来到鲁甸地震灾区,检查恢复重建工作及受灾群众保暖过冬安排情况。这是自鲁甸地震发生后,李纪恒第13次深入鲁甸地震灾区检查、督导、指挥恢复重建工作。

扛起责任,苦干实干,打好恢复重建攻坚战。”一年多来,昭通市及受灾的鲁甸、巧家、昭阳、永善4县区党政部门的近两万名干部职工纷纷深入灾区恢复重建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112个,创建“红旗社区”57个。以 “八包八保”为抓手,挂图作业,时间倒计、工作倒推、任务倒排,按照《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扎实推进、有序实施。

干部辛苦两三年、群众幸福一辈子”。截至2016年2月8日,昭通全市155924户民房修缮加固任务已全部完工,重建69029户全部完工,入住68232户、占98.85%。全市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45个(鲁甸23个、巧家10个、昭阳12个)全部完工。1606个重建项目开工1145项、开工率71.3%;竣工286项、竣工率17.81%;正在开展前期工作35项(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动工建设426项)、占2.18%;累计完成投资119.35亿元。

感恩自强 灾难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一栋栋别墅式洋房在山间奇迹般崛起,一个个安置点飘荡着欢声笑语。一年多来,灾区干部群众心怀感恩、自立自强、同舟共济,从地震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在废墟上建起安全宜居美丽新家园

乔迁道喜乐住新家园,大难逢生不忘共产党。”和煦的阳光洒满龙头山,让谢维礼老人一楼一底共128平方米的新居显得格外温暖。

地震中,老人失去6位亲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我现在的生活很幸福。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也不可能建起这么漂亮的新房子。”老人说,新房除政府补助5万元外,建房还需要的8万多元全部由一家建筑企业承担。家具是红十字会捐赠,床上用品也是爱心人士送的,就连锅碗、电磁炉等炊具政府也想得很周到。

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党和政府的牵挂关怀、决策部署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照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路。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习总书记在鲁甸灾区考察时,拉着光明村“花椒支书”谭德军的手说的这句话,让他念念不忘,他每天都坚持到地里查看花椒树的长势,对光明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结合光明村花椒产业规划,村里在原有基础上,建起了村级花椒专业贸易市场,新市场投入使用后交易量将增加三成。”谭德军介绍,花椒市场占地55亩,有300多个门面房,为花椒村产业发展拉长了产业链。

借助恢复重建机遇,光明村还修通了长21公里宽6.5米连通周边乡镇的油路主干道,21个社修通了长60多公里宽6.5米的通组油路,2000多户人家门前全部建成了宽4.5米的水泥硬化串户路,8000多村民喝上了安全卫生方便的自来水,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样样齐全。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光明村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

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灾区脱贫之日。”党和政府庄严的承诺,掷地有声。一年多来,灾区各级党政部门把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区扶贫攻坚紧密结合、同步推进。重灾区鲁甸县种植花椒25万亩、核桃80万亩,并培育和引进了噜咪啦、摩尔农庄等龙头企业进行马铃薯及核桃的深加工,为灾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产业支撑。

此外,鲁甸县将从2016年开始,用3年时间,投入20亿元,完成1万户、4万人和100个以上安置点新村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重点依托城镇、中心村、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交通方便区域进行新村选址布局,对集中安置的实行统规联建,对分散插花安置的实行统规自建,确保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一年多来,坚强的灾区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擦干眼泪,挺起脊梁,书写着坚韧坚强。他们始终感觉到“重建家园,习总书记和我们在一起,党和政府始终和我们在一起。

阳春三月,灾区的花椒树已经长出新叶。寒冬已经过去,地震灾区的群众,一如漫山遍野的花椒树,生生不息,开花结果。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