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甸地震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总结会上的讲话

25.12.2014  18:06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  许启大巡视员

(2014年12月1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社工朋友们:

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鲁甸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总结会。刚才,中国社工协会、北京、上海、广东、四川、云南社工服务队和昭通市民政局做了经验交流,云南省民政厅王建新副厅长作了总结讲话,从不同角度生动展现了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的经验和成效,我听后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

今年8月3日,鲁甸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造成了巨大人员和财产损失,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姜力副部长、宫蒲光副部长随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积极动员专业社工力量参与,全力做好地震灾区群众心理和社会援助工作。为贯彻部领导重要指示,落实《民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有效回应灾区群众心理社会援助需求,民政部社会工作司与北京、上海、广东、四川、云南民政厅(局)及中国社工协会、云南大学、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等单位进行了反复沟通,云南省民政厅对灾区群众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进行了调研评估。经过统筹考虑,民政部决定联合有关单位通过跨省支援方式组织实施“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向灾区派驻五支社工服务队和一个督导培训组,协助灾区搭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培养本地专业社工力量。

各单位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迅速响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推动,在很短的时间内自行筹集了活动经费,遴选了一批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专业社工和专家队伍。在紧张周密的研究部署之后,9月5日,部里以视频会的形式举行了简洁庄重的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启动仪式。会上,宫蒲光副部长亲自为社工服务队和督导培训组授旗送行,并作了语重心长的动员讲话,提出了殷切希望。“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主流新闻媒体都及时进行了宣传报道。

在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云南省各级民政部门积极作为,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基础性工作。云南省民政厅联合昭通市民政局及鲁甸县、巧家县民政局共同设立了“鲁甸8·30地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引导和“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的具体协调,与社工服务队、督导培训组形成了“五队一组一中心”的工作模式。云南省依托“鲁甸8·30地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个平台,与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民政厅局和中国社工协会等单位进行了细致对接,立足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将五支社工服务队分别安排在重灾区的五个安置点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了各支服务队的优势特点。其中:北京服务队在鲁甸县骡马口板房学校,重点围绕灾区儿童青少年恐惧心理排除,学生、教师、家长能力提升与生命教育开展服务;上海服务队在龙头山镇灰街子街安置点,重点围绕灾民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社区支持网络建设、社区意识重建等开展服务;广东服务队在龙头山镇葫芦桥安置点,重点通过“社工+义工”两工互动模式开展家庭综合服务;四川服务队在巧家县包谷垴乡,重点开展灾民生计发展及特殊人群服务;中国社工协会服务队在鲁甸县火德红镇和甘家寨红旗社区,重点针对丧亲群众开展情绪疏导与心理抚慰服务。

在各社工服务队开展工作的同时,部里按照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与本土性相结合、短期支援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委托云南省民政厅和云南大学、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恢复重建与管理学院举办了两期专题研究班,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是在社工服务队进驻灾区前,在昆明举办了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灾区培训班,为所有赴灾区的社工介绍灾区基本情况和民俗特点,研究社会工作服务策略;二是在社工服务队工作两个月后,又在昭通举办了灾害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班,以参与式培训的方式,组织各社工服务队和灾区民政部门同志、基层干部交流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研讨推进灾区本地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路对策。

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是国家层面首个有组织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计划,民政部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高度关注,对支援计划实施工作进行了多次研究并提出了具体意见。按照部领导要求,11月上旬,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组织有关省市民政部门负责同志和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报记者成立了联合调研组,由王金华司长带队亲赴灾区,慰问了灾区社工服务队和督导培训组同志,实地调研了支援计划实施情况,并请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有效扩大了社会工作的舆论影响。(根据这次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司里形成了《关于社会工作服务支援团在鲁甸灾区开展活动情况的报告》,并呈请部领导审示。李立国部长、姜力副部长、宫蒲光副部长都做了重要批示)

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从9月上旬开始,到今天圆满告一段落。三个多月来,各支服务队和督导培训组秉承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克服了食宿、交通、风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困难,深入灾区、深入板房、深入群众,用真诚、真心、真情去温暖灾区群众,针对他们最现实、最急需、最迫切的需求开发项目、组织活动、开展服务。社工们通过日常陪伴、哀伤辅导、心理调适等专业方法,帮助灾区群众驱散心理阴霾,缩短心理痊愈时间;通过开发网络求职、开淘宝店、销售特色手工艺品等生计扶持项目,帮助灾区群众拓展经济来源,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实现生产自救;通过链接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社会组织资源,帮助灾区群众获取救灾款物、医疗服务、就业岗位、法律援助等急需紧缺物资与服务;通过开展社区运动会、游园会、放映电影等社区活动,引导灾区群众走出家庭、走出板房、回归社区,帮助灾区群众修复社会关系,促进灾后社区重建与融合发展;通过与灾区当地公益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基层干部联动服务,普及推广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培养灾区本地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留下“永远撤不走的社工队伍”。

经过三个月来的艰苦努力,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实现了预期效果,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灾区干部群众的充分认可。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各地区、各单位、各位同仁的精诚团结和辛勤付出。在此,我代表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向北京、上海、广东、四川、云南各有关民政部门,向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云南大学、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恢复重建管理学院,向参与这次支援计划的所有社工和专家学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已经结束。希望各地区、各单位以这次支援计划为契机,加快推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发展,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延续工作。跨省支援的时间是有限的,但灾区群众的需求是长期的,当务之急是要确保社会工作服务的连续性、常态化。在支援计划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培养灾区本地社会工作力量作为重要目标,各社工服务队和督导培训组也做了大量工作,积极吸纳和指导灾区本地社会工作者和相关志愿者参与服务、跟班学习,初步培育了一批灾区本地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希望云南省各级民政部门把握好这次支援计划给当地社会工作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对本省特别是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让省内社会工作力量承担起支援队伍撤离后的各项服务任务。也希望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民政厅局和中国社工协会、云南大学、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恢复重建与管理学院继续与灾区服务点保持联系,继续关注和跟进灾区社会工作发展,通过会议交流、项目合作、定期督导、远程培训等方式,为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

二是认真总结推广鲁甸社会工作服务经验。这次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时间不长,但形成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做法。在介入机制上,形成了由灾害发生地综合协调、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工作机制;在介入策略上,形成了灾后恢复重建与社会工作介入同步安排、政府部门与高校院所密切协作、专业社工与社会力量互动互补、跨省支援与培养本地机构人才相辅相成的有效做法;在介入方法上,探索了多民族地区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新方法新技巧,深化了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内涵。各地区、各单位要认真总结推广这些经验做法,使鲁甸经验制度化、延续化、扩大化。部里在下一步工作中,将对汶川以来,玉树、舟曲、芦山、鲁甸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经验进行深入系统地总结,推出一批灾害社会工作成果。

三是尽快完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去年底,部里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发展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要求、主要任务、组织保障做出了指导性规定。各地区、各单位要切实落实好这个政策文件,尽快出台实施意见和具体办法,将社会工作服务纳入各地灾害救助体系,在评估灾害损失时请社工专家一并参与,在灾后救援救助时把社工力量一并考虑,在拨付救援救助款物时把社工服务一并安排,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校地结合、社会协同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格局,使灾害救助从吃穿住行等物质帮扶,向灾后心理援助、社会秩序重建、社会功能恢复等社会工作服务扩充,为社会工作力量有序介入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此外,部里正在考虑建立灾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据库,在国家层面筹建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队,并加以系统培训和建设,当灾害发生时,根据需要随时动员召集并投入支援服务。这次参与鲁甸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的社工,都将是这个人才数据库的重要成员。希望各单位也要结合实际加强本地灾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这些宝贵的人才资源。

四是积极做好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宣传。社会工作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知度、认可度总体不高。希望各地区、各单位依托各类新闻媒体和宣传载体,对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知识、方法进行普及推广,对在支援计划实施过程中涌现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进行持续宣传,对鲁甸社会工作服务的典型成效、典型做法进行深度挖掘,引导更多方面了解、关心、参与和支持灾害社会工作服务,为社会工作全面深入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同志们: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和感动回忆。让我们再接再厉、勇敢担当,为灾区群众的美好生活、为我们共同热爱的社会工作事业集智聚力、努力奋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