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灾区回访:棉帐篷里好过冬 

28.12.2014  12:12

  新华网云南频道12月27日电(记者 吉哲鹏)“8·03”云南鲁甸地震至今已4个多月,灾区也进入了寒冬。连日来,新华社记者深入震中龙头山镇多个集中安置点和板房学校探访,发现安置点硬件设施得到提升,群众用上了棉帐篷、发放了棉大衣,吃、穿、用、医等都得到保障,学生也发放了冬衣棉鞋,安置点里温暖过冬成为现实。

  鲁甸地震震中龙头山镇海拔高,昼夜温差有十几度。地震后,来自八宝、龙泉两村10个社的558户1千多名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到龙泉河畔的灰街子集中过渡安置点,住进了近600顶救灾帐篷里,是灾区最大的安置点。

  据了解,为让受灾群众在安置点里住得安全舒心,今年国庆节期间云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中国十四冶集团对灰街子安置点进行改造,近600顶帐篷、1万多平方米地面得到硬化,并拓宽帐篷间的过道,增设消防水桶,加高帐篷底座,挖出排水槽,接入动力用电和自来水。

  在灰街子安置点,一顶顶蓝色的帐篷整整齐齐地搭建在5公分高的底座上。沿着帐篷间干净平坦的水泥路,记者走进谢家营盘社村民谢维礼的帐篷。在地震中,这位63岁的老人失去了6位亲人,包括女儿、外孙。

  记者看到,和其他家一样,谢维礼的蓝色救灾帐篷内加一层白色的棉内胆,床上厚实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床头堆放着方便面、电饭锅、碗柜、瓶装水等。“帐篷装上了棉内胆,政府发了棉被、棉大衣,晚上睡觉不怎么冷,吃的、喝的都有,都够用了。”谢维礼说。

  在灰街子安置点,鲁甸县还以社为单位对安置点群众进行重新安置,还新建了9个具有做饭和取暖双重功能的公共板材厨房,4个清洁厕所,一座24小时提供热水的公共浴室。在安置点的小广场上还有橘红色的“帐篷消防队”和深蓝色的龙头山镇派出所警务室,红旗社区临时党支部党旗飘扬,广场上还放置了两张乒乓球台。

  记者看到,龙头山镇新街的集市商店均开门营业,日常百货、服装鞋袜、蔬菜鲜肉、农机用具等物品供应充足。在灰街子、冒沙井安置点,一些群众在帐篷前晒太阳,妇女们纳鞋垫、洗衣服,还有人开始腌过年吃的腊肉。

  “现在安置点的条件比刚住进来时好多了。路面硬化了,还有水泥广场。现在的帐篷有棉内胆,不用担心地面受潮,雨水也不会倒灌进来。公共厨房里,电磁炉、电饭锅都可以放心使用,很是方便。”八宝村大坪子社村民李天有说。

  在灰街子安置点,来自八宝村的55岁受灾群众欧明海说,“国家现在发棉大衣了、大米了,连厕纸都发了,每人每天15元补助也基本够生活。生活上没有大的困难,接下来房屋重建一步步来,大家有信心有责任搞好重建。

  在龙头山镇骡马口安置点,龙泉中学板房校区有3000多名幼儿园和中、小学生,一排排蓝顶白墙的板房整齐有序。沿着新硬化的水泥路走进学校时,教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学校门口蔬菜摊、文具店、小饭馆、板房超市井然有序。

  自从9月1日开学以来,龙泉中学板房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入冬以来,学生们都穿上了棉衣和棉靴,还不断有爱心人士和企业给学校捐赠物资。龙泉中学校长李明响告诉记者,地震以来教育局给每名学生都发了棉衣、棉鞋、保暖内衣,社会上爱心企业不断捐赠,能确保学生温暖过冬。

  据介绍,鲁甸县44所板房或帐篷学校有学生1.9万多名,其中海拔在2000米的高海拔冷凉地区中有24所。“由于小学生没有住校,寄宿制的板房学校龙泉中学、火德红中学、乐红中学学生共5千人左右,都发放了棉被、保暖内衣和棉靴,其中棉被共1.39万床,保暖内衣1.32万套,棉鞋1.24万双,确保学生过一个暖和的冬天。”鲁甸县教育局副局长唐石荣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