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铜跪俑在嵩明上矣铎出土

09.03.2015  12:03

    魏晋南北朝铜跪俑

    地点

    嵩明上矣铎村两座粱堆墓

    时期

    初步判断墓葬主人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发掘

    使用了航拍、考古数字化管理平台、三维建模、RTK、全站仪测绘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成果

    一号墓

    留下残缺陶片铜器

    二号墓

    有铜跪俑等精美器物

    去年11月至今年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嵩明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嵩明县文物管理所,对嵩明上矣铎村两座粱堆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判断墓葬主人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留有排水沟,出土有铜跪俑等文物。

     墓葬有高大封土堆

    多次被盗

    两座墓相邻,位于昆明至嵩明公路旁边,属于“粱堆”墓,当地人称之为“漾米多”。

    “粱堆”一词是云南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对有高大封土堆墓的一个泛称,此类墓葬广泛分布于滇中、滇东地区,属魏晋南北朝的居多,另有部分属东汉时期,墓葬形制与中原地区同时代的墓葬相似。云南“粱堆”因为具有高大封土堆这一明显标志,故历代多次被盗。这两座墓亦不能幸免。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万杨说,一号墓有5个盗洞,二号墓有4个盗洞。

    目前,嵩明坝区内发现的青铜时代墓葬、遗址、粱堆墓众多,说明至少在青铜时代以来这里就有大量的人类活动。而大量的汉式墓葬(粱堆墓),说明汉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极深。从《史记》以及《汉书》的记载来看,嵩明坝子极有可能是汉晋时期牧靡县的县治所在地。此次发掘为研究该地区的古代文化、人类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一号墓

    被洗劫仅留部分残片

    据万杨介绍,一号墓地表可见封土高约1.5米,呈圆形,直径约10米。墓葬内部平面近“”字形,由纵长方形的主墓室、墓道和墓门外的两面墙组成。墓室的墙体和券顶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建构,面朝内部的一面加工精细,錾痕明显。石块之间未使用任何粘连材料,中空的墓室全靠石块之间的重力挤压而成。

    从封土和墓室同时建造、结构相对粗糙的情况分析,一号墓可能是墓主去世后赶造的。墓中多次被盗,随葬器物被洗劫一空,仅留部分陶器残片,少量残缺的铜器等。经整理修复,有陶甑、陶钵、铜耳杯、鎏金铜器残件等。

     二号墓

    有排水沟出土精美器物

    二号墓无论规模、形制还是出土的器物,都比一号墓要好。地表可见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15米。墓室的建造方法与一号墓如出一辙,只是其墓室和封土是分开建造的。

    后室的排水沟与前堂的排水沟在甬道前方交汇,最后由前堂北端侧门处流出墓室。排水沟较有特点,先是在土质墓底挖出土沟,沟底和沟壁用石块砌成石沟,顶部用小石板盖顶。前堂排水沟石质沟壁和土沟壁之间的缝隙用石块和炭块填充,以起到过滤淤土,防止水沟堵塞的作用。

    这座墓也曾被盗,庆幸的是在墓室内以及盗洞里还是发现了不少精美的器物,有铜跪俑、铜刁斗、铜刀、陶俑、瓷碗、人形金箔等。

     初步推测

    墓葬属于魏晋南北朝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发掘人员使用了航拍、考古数字化管理平台、三维建模、RTK和全站仪测绘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万杨说,小型无人机航拍是为了更全面、更直观地记录周边地形和情况。三维建模是用软件把墓葬、器物等做成三维模型,方便以后研究和展示。

    由于发掘才刚刚结束,考古人员还未对墓葬和器物进行仔细研究,但初步推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万杨解释说,二号墓是典型的前堂横列式,这种形制是中原地区东汉晚期常见的一种墓葬形制,但云南地区的墓葬或其他遗存因为与中原相隔较远,在时代特征上有所滞后。另外,墓葬出土的瓷器以及其他随葬器物具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特征。(记者 杨质高)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