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陶艺家朱清:匠心传承指尖艺术

02.12.2016  17:07

  朱清,60后,江苏宜兴人士,我国中青年紫砂壶制作工艺师的代表人物之一,民间工艺大师。入行30余年,获奖无数,作品在业界备受推崇。有自己的工作室。但朱清说,我只是一个手艺人。娴于一技以此为生,一朝秋水承上传下。从宜兴到昆明,从一心单纯制壶到致力于传播紫砂文化和制陶工艺,朱清用执着坚守着一个手艺人的本心,心神笃定。

  如果说紫砂壶的珍贵之处在于其泥料,那么工艺师们就是那位塑魂者,他们将混沌的材料通过手心的温度将思想注入到这些紫砂泥料之中,为它们塑性铸魂。

  这来不得半点浮躁,也经不起一点虚假。

  昆明的11月,虽已立冬,但正午阳光依然强烈,直照入室。在位于经开区的紫玉香格会客厅里,我们面对面坐着,中间是一张宽大的茶台,色泽温润造型优雅的紫砂壶里,泡着陈年普洱熟茶。茶香淡淡,茶水润心。

  朱清聊起他的从业经历,聊起这个行业的乱象和希望,聊起他始终坚守的内心,娓娓道来,温和,睿智,坚定。他说:“制壶是手艺活,亦是修行,接触的时间越久,心里越笃定踏实。看似你在劳作,其实是它在让你的内心安定下来。人追寻半生之后,大多会明白,真正需要的并不多。有三五好友可品茗谈笑,有喜欢的事可做,已是足够。

朱清作品之“掇球”(左),鼓福(右)

  你不能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就理所当然觉得一切都应该不一样。

  1964年4月,朱清出生在江苏宜兴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生活虽不富裕但是平静幸福。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高烧,会让未满周岁的朱清从此失去自由行走的能力。“医生没做皮试导致输液时青霉素过敏,烧退了,但是腿站不起来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这个家庭如遇晴天霹雳。“可怜天下父母心”。坚强的父母没有让不幸的阴影笼罩着朱清幼小的心灵,他们转身擦干眼泪,依旧用满满的爱、包容和尊重给了朱清一个温暖阳光的童年。父母告诉他,你不能因为腿有残疾,就理所当然觉得应该受到优待或者有理由过得比别人差。父母的坚强、乐观、独立、自强深深影响着朱清,虽腿不能行走,但小朱清一直和普通的孩子们一样去普通的学校上学,力所能及做自己能做的一切事情。虽然,这个过程,他和父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85年夏天,21岁的朱清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宜兴的一家国营企业从事旅游工作。对于爱热闹的年轻人来说,这份工作新鲜好玩。但是父母认为对于一个没有太多选择余地的孩子,最好是能有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任何时候都能养活他自己。于是,他们决定让朱清师从当地著名的蒋金凤老师学习紫砂壶制作工艺。年少时的朱清对于这个安排有些排斥,因为这个行当枯燥清苦而且没什么“钱途”。即便如此,可是,孝顺的朱清没有违抗父母。

  学艺两年以后,自认为悟性不错已经学成的朱清,拿着自己做的“石瓢”兴冲冲地敲开了老师家的门。老师接过壶,瞄了一眼,不发一言扔进了垃圾桶。年轻的朱清顿时觉得血往头顶涌,他脸涨得通红,内心是无法抑制的委屈。老师看着他说,你这是想证明你会做壶了吗?年轻人,还早着呢。

  费尽心力还不被认可,自尊受挫的朱清决定离开这个行当下海经商。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宜兴这座小城。许许多多年轻人投身到火热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摸爬滚打各显身手。这热闹的场景让朱清很兴奋。但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是做生意的料。亏了一大笔钱撞得头破血流之后,他又重新回到紫砂壶制作行业。“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她支持我去做任何尝试,哪怕明明知道我会失败。在我灰头土脸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他们默默替我偿还所有的债务,无条件接纳包容我,把我重新拉回我应该走的这条路上来。

  经过这次刻骨铭心的挫折,朱清终于认清自己适合做什么,到底想要什么。

  他从此安下心来。“这辈子,我只能是一个手艺人。”。

朱清作品之“八方井栏

  手艺人,亦是守艺人

  1990年,朱清开始正式从事制壶工作。五年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期间,得到了工艺大师曹婉芬、李碧芬等名家的悉心指导。因为热爱紫砂艺术,朱清不断攻读和研习陶艺设计理念,致力于工艺与设计的探索,从生活中提炼美的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圆润、细腻、生动、自然,古朴典雅,工精而秀巧,自成一派。除了经典的石瓢、半月、西施等造型,朱清将传统工艺理念与现代设计实践相结合,强调以自然形态为模本,重视自然与美的传承和日常使用的美感和舒适,创造出了许多个性经典作品。

  2003年,其作品“西施”在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四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作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7年,作品“含香”在第九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中获创新艺术金奖;2008年,作品“石瓢”在中国(深圳)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金奖”。他也因此获得了中国著名青年陶艺家、优秀青年陶艺家等荣誉称号。2015年,因为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突出成就,以他的作品和肖像为素材的资料,被“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中国邮册》收录,出版了素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邮品、邮册等。

  这些荣誉,并未改变朱清的生活日常。他依旧每天拄着双拐在工作室专注制壶,教授学生。对这些年轻人,他总说:“在这个世界,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一门手艺。选择了这一行,需要坚守、专注和水滴石穿的坚持,更需要内心的柔韧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