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放飞发展希望 陈豪与西畴县苗族群众共话奔小康

25.03.2015  11:50

一场春雨后,“三七之乡”文山空气清新怡人。昨日,正在这里调研的省委副书记、省长陈豪专程驱车来到西畴县兴街镇苗族村寨,了解新农村建设、石漠化治理和扶贫攻坚情况,与当地干部群众共谋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月的西畴,大地披绿、满目苍翠。从兴街镇大树脚开始,村级硬化道路就像一条舞动的彩带,一直通向老街村委会老黑箐村。这是一个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的苗族村寨。上午10时,陈豪来到村子,热情地同乡亲们打招呼,互致问候。“我今天代表省委、省政府来看望大家,了解大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听取你们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质朴的话语,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在村民项文松家干净的院子里,陈豪和村民围坐在一起聊起家常。“全村有多少人,大家日子过得如何,收入怎么样?”陈豪关切询问。老黑箐村村长项文超回答:“全村共有农户56户248人,家家养猪养牛,加上烤烟收入和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由以前的2800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元。

现场的州县负责人介绍,老黑箐的变迁始于通村道路的修建。以前,通向村子的道路为土石便道,坑大坡陡石头多,人难走、路难行。2009年,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鼓舞下,大树脚至老黑箐片区5个村委会党员干部喊出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发动群众“上级支持也要干,不支持也要干;一年干不了两年干,两年干不了三年干”。片区群众积极集资筹劳,主动向上级党委、政府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经过3年苦干,修建了10.3公里长的水泥路面,铺筑了脱贫致富的幸福路。如今,出行条件改善后,村民们又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核桃、甘蔗、肉牛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农闲时外出打工,脱贫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广。

据介绍,在西畴县,像老黑箐这样的农村自建路面硬化工程达到870条1420公里,涉及村寨910个,直接受益群众18万人,村委会通公路率达到100%,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到96.3%,农村等外公路路面硬化率65%。

你们这种不等不靠、苦干实干的精神让人钦佩。”听完介绍,陈豪鼓励乡亲们在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的同时,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昂首阔步迈向小康。

告别老黑箐的乡亲,陈豪又来到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点。他看到,一丘丘已填充进肥沃土壤的地块,将种上烤烟、三七等作物,为村民脱贫致富放飞希望。

三光”片区有着与老黑箐相似的经历。该片区涉及15个村小组755户3257人,以前乱石丛生,石漠化严重,土地零星分布,有效耕作面积少。由于生态环境差,群众喝水、吃饭和发展生产都比较困难,是有名的“树林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媳妇全跑光”的“三光村”。

从2013年开始,西畴县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分步实施”的原则,整合水务、林业、扶贫、国土等部门项目资金,对该片区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突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模式,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建设、林业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培育发展和扶贫开发等工作。据介绍,该片区石漠化治理扶贫开发项目建成后,可新增耕地面积400亩,粮食产量增加29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60元。

老黑箐和‘三光’片区的实践都充分体现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值得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学习。”陈豪说,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只有不到6年的时间,我们必须每一年、每个月、每一天都不放松,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将美好愿景转变为人民群众美好的幸福生活,努力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记者 陈晓波 王永刚(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