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川县清平乡走上绿色致富路

20.08.2015  09:32

  
  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东北部的清平乡,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乡,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以上。因地处山区,可用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主要收入仅仅依靠种植甘蔗等传统农业及少量林下经济作物,农民致富困难,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为破解发展瓶颈,清平乡利用良好自然环境条件,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增收致富路。

  生态养殖助力群众增收

  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东北部的清平乡乡政府驱车沿着蜿蜒陡峭的乡村道路,行车近一个小时,来到了清平乡下辖的郑家村俄汉村民小组。刚进村口就看到了村民郑麻南、吴必向夫妇的养鸡场,一只只毛色鲜艳光亮的生态土鸡或闲庭信步、或低头啄食。

  “这些都是放养的生态土鸡,目前的市场价每斤能卖到18元,平均每只鸡纯利润有10多块钱,一年下来少说能挣10多万块。”正在添加鸡食的郑麻南告诉记者,这里总共有8000多只鸡马上就可以出栏了。

  郑麻南夫妇算是清平乡的养鸡大户了,早年夫妻俩到外省的一家私人养鸡场打工,就学会了雏鸡脱温和日常喂养管理等基本的养鸡技术。

  “当时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养鸡场,心里就想着这么多的鸡肯定能卖不少钱,后来就对养鸡技术特别上心,等攒够钱也回家养鸡。”郑麻南说。

  2010年夫妻俩回家后,靠打工时学到的饲养技能,筹措资金购进了2000只鸡苗,办起了养鸡场,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刚开始自己养鸡,对第一批小鸡苗可以说是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生怕亏了本没钱还贷款。”郑麻南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个月的精心喂养,第一批放养土鸡终于出栏了,尝试性地拿了100只到集市上去卖,没想到特别抢手,剩余的很快也被订购一空。

  “回来仔细一算,2000只鸡苗,养了4个月,赚了两万多块钱,比种地划算多了!”郑麻南回忆着当时的喜悦。

  初次养鸡就获得成功,让郑麻南夫妻俩更加坚定了养鸡致富的道路,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争取了8万元的“贷免扶补”创业扶持基金,扩大了养殖规模。

  看着以前和自己一样贫困的郑麻南家,通过养鸡一步步富了起来,周围20余户农民纷纷当起了养鸡户。郑麻南也毫不吝啬地传授养殖技术,并以赊账的形式供给鸡苗,待鸡出栏后又帮助他们一起销售。

  “利用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生态养殖,既能降低风险又能降低成本。我们将大力扶持培养示范户,让周边群众看得见、学得会,通过生态养殖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清平乡乡长杨辉龙说,在清平乡,像郑麻南家这样的养殖户还在不断增加,规模也在逐渐扩大。

  村民示范激发致富热情

  一直以来,养牛都是清平乡传统养殖业,但散乱养殖、缺乏技术,未能给当地农户带来经济上的改观。为此,乡里通过积极争取,扶持建设了一个上规模的养牛基地,力争在全乡形成养殖示范,从而提高全乡农户的养殖水平。

  坐落于清平乡广林村委会帮批村民小组的清平乡景颇学会牛场,是陇川县兴边富民养殖项目,牛栏占地6亩,草料基地15亩,总投资127万元,以“协会+农户”的模式于2012年建成使用。养牛场建成后,成为全乡的养殖示范中心,进一步激发了全乡农民养殖的积极性,家家户户兴起了养牛热潮。但仅仅一年后,由村集体管理养殖的景颇学会牛场,就面临着亏本的状况。

  “因为是集体负责,有吃大锅饭的思想,不用心管理,加之缺乏养殖技术,所以牛越养越瘦,越瘦越病。”杨辉龙道出了亏本的“真相”。

  2013年7月,这些原本品种优良、血统高贵的“丑牛”,迎来了它们真正的“伯乐”。眼看养牛场日渐亏损,清平乡景颇学会召集会员商量决定,将养牛场以分养转包的形式,承包给保山腾冲的养牛专业人邵曰庄。

  经过邵曰庄一段时间的精心喂养和规范管理,牛一个个地壮了起来,养牛场的亏损局面慢慢地扭转了过来。“其实这种分养转包的形式就是换个管理人,场里的牛还是景颇学会的,我只是聘请来的牛场管理人,以养殖管理技术的形式参与股份,养好了我自己的股份也就随着升值了。”邵曰庄说。

  “牛都还是那些牛,你看看现在一个个膘肥体壮、精神抖擞的,既有看相,又有卖相。承包到村与承包到人,效果完全不一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群众才能取到‘养牛经’学以致用。”杨辉龙说。

  杨辉龙介绍,现在存栏的全部都是种牛,其他的已经分散到牛场会员家里去饲养了,新产下的小牛则是由愿意养牛的群众以5000元的定金领回家去饲养,喂养后如果农户卖入市场定金就作为牛场的本钱;如果暂时不能卖出又不想继续饲养的,牛场按市场价回收连同定金按差价一并退付农户。这样的方式让养牛户吃下一颗“定心丸”,为农户消除了承担风险的心理。

  “这种西门塔尔品种的牛,很划算饲养,只要用心喂养,半年的时间‘身价’就能翻番,养牛的农户是不会吃亏的,饲养期间我们也会提供养殖技术帮助。”邵曰庄说。

  “今年初我领了一头回去养,这种牛又好养、又肯长,才养4个多月的时间,前几天就有买牛的给到8000多块了。”帮批村村民董么颇为认同邵曰庄的说法。

  目前,清平乡景颇学会养牛场已经步入向好发展的轨道,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去年,争取到了10万元的扶贫项目资金、又各方筹款50万元,新购进了31头优良种牛,扩建牛场围栏200米,新建了一间300平方米的青贮间,示范辐射作用在不断加大,带动了9个村的农民积极参与养牛。

  清平乡自然条件好,家家户户种甘蔗,这也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丰富的喂养原料。

  “当地人认为是草,我却认为是宝,这些甘蔗稍很有营养价值,还经济实惠,加以贮藏、调配就是上好的牛料。”邵曰庄说,发展畜牧养殖,既能消耗农作物的剩余价值,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杨辉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前农民种一亩水稻扣除种子、化肥、农药等收入不到300元,如果种植一亩草养牛,每亩年产25吨,养两头杂交牛,年产值可达2000多元;养一头产奶母水牛,年产值可达7000余元,种草养牛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面仍然很大,培养一些农村种植、养殖实用技术人才示范带动农民发展,已迫在眉睫。”杨辉龙说,为解决农民群众增收困难、帮助民族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清平乡将加大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扶持养殖示范农户,广泛带动全乡养殖产业,激发群众养殖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