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江7座老桥年久失修 陆续“动手术”

18.01.2015  01:10

     进行修缮加固后,部分桥已以崭新面貌投入使用

    经历46年风雨洗礼,17日上午,位于官渡区赵家村口的老拱桥终抵挡不住岁月侵蚀,暂停使用,进入修缮加固期。

    在盘龙江小街至入滇河口的下游河道上,曾有7座建筑风格一致的砖混结构的拱桥,赵家村口的拱桥是其中之一。

    7座“姊妹桥”始建于1969年,由于年久失修,加之车辆碾压频繁,拱桥损坏较严重。这两年,为延长“寿命”,它们先后进入修缮加固期。目前,有些已加固完毕,有些仍在施工,有些刚准备进入施工。

     赵家村口的老拱桥暂停使命

    17日中午,小雨淅沥,赵家村口的老拱桥横立于水面,古朴庄重。

    拱桥长约30米,宽约3米,由钢筋混凝土建成,两边各有2个小桥洞。由于长期碾压,水泥桥面支离破碎。周围居民介绍,上午,几名工人将桥面两侧栏杆推倒,堆放于桥面,至此,老拱桥进入改造加固状期。

    经过46年风雨侵袭,曾陪伴其左右的赵家村已经拆迁。“老桥也该修修了。”桥边开洗衣店的赵女士说。

    刚建成时,拱桥桥面是用红砖铺的,两边的水泥护栏上,有几个“”字和数10朵间隔镶嵌的“向日葵”。

    “很漂亮!但后来,桥身老化,附近的几个村子就凑钱对拱桥进行了修缮改造,只保留了原来的底座和桥拱,护栏和桥面都是重新修的。”一市民说。

    旁边几块提示牌上,依稀可见拱桥建成后从“年轻”到“老迈”的过往。

    “据市交通局对河道桥梁检测鉴定,此桥只能承受3吨以内重量。3吨以上重车严禁通过。”一块锈迹斑斑的警示牌上这样写着。

    “此桥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桥梁设计荷载小,承载能力低,结构已处于超期使用状态”另一块提示牌上这样写道。

     桥体经历40余年风雨阳光

    赵家村口的拱桥只是其中之一,在盘龙江小街至入滇河口的下游河道上,还有7座建筑风格一致的拱桥。

    这7座“姊妹桥”,经历40多年风雨洗礼,却连个名字都没有,为方便记忆,附近居民依次唤它们“1号桥、2号桥……7号桥”。赵家村口的老拱桥是“6号桥”。

    宋师傅的童年和这7座桥分不开。“小时候,嬉闹于拱桥之上,在生态环境最好的年份,我们时常扳着‘向日葵’和‘忠’字,越过栏杆,从大桥之上,纵身跃入六七米之下的江水之中。”他说。

    “7座拱桥是1969年整治盘龙江时修的,当时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指挥部,就设在我们村。”70多岁的陈凤云对当时建桥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1969年以前,老河道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二宽,从庄房村到滇池入海口的河道上,一共只有3座石拱桥,老石拱桥结实得很,据说是清代就修建的。1969年整治盘龙江,河道拓宽了,老桥就短了,孤零零地立在河中央没了用处。后来老桥拆了,兴建了这7座拱桥。”陈凤云说,当时整治盘龙江发动了沿河所有村子的劳动力,当时没有机器,都是靠人力,挖土、搬运都靠肩挑背扛的,前后用了近两年。

    7座拱桥的具体位置,陈凤云记得清清楚楚。“1号桥在庄房村,2号桥在陈家营村,3号桥在张家庙村、4号桥在叶家村、5号桥在严家村、6号桥在赵家村、7号桥在孙家村,各自相距一两公里。”他说,这7座桥刚建成时,非常雄伟壮观,大家都称赞设计师的技术高超。“当时河道两边都是农田,只有马车、板车、行人从桥上通行,后来,桥上开始有车辆通过,再后来,为给拱桥减压,机动车不准过了。

     记者调查

     2号桥、4号桥重新“上路

    17日,顺着盘龙江近距离观察其中5座桥的现状。位于陈家营村的2号桥和位于叶家村的4号桥目前已改造加固完毕,重新投入使用。其中,4号桥投入使用40多天,2号桥16日才投入使用。

    两座桥外观一致,红色的桥身透着庄重。因为下雨,来往拱桥的人不多,水泥地的桥面从盘龙江这边呈拱形伸向那头,纯白的水泥护栏上,虽然没有了“”字和“向日葵”,但换上了圆形图案。而桥身保留了两侧的小桥洞。

    桥体长度、宽度并无明显变化,但厚度比之前增加不少;为保证桥体安全,拱桥保留了不允许机动车通过的传统,1.9米的限高杆也在。

    “挺好的,既实用又美观。”陈家营村村民李师傅说。

     1号老桥化身现代化大桥

    相比2号桥、4号桥,作为7座拱桥中最大的1号桥,改变堪称巨大,甚至完全找不回原来的样子。

    改造前的1号桥位于小街禽蛋市场附近的庄房村,桥长约30米,宽约6米。“每天,卖禽蛋的小贩摆满整座桥,好不热闹。”附近居民张女士说。

    后来,由于盘龙江两岸修建了柏油路,相比其他桥,1号桥的桥面较宽,过往的车辆、行人很多,不时出现拥堵现象。为限制大型车辆通过,河道两边的路上设有限宽路墩,但众多的小轿车和小货车频繁通行,不断给老桥增加负担。

    再后来,因为城中村改造,禽蛋市场搬了,拱桥附近冷淡许多。两年前,1号桥开始拓宽改造,从原来的6米一直拓宽到30米左右。可惜的是,新桥完全没了以前的样子,没了小桥洞,没了拱形,没有了“”字和“向日葵”,看上去更像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宽敞的水泥路面,蓝色的钢筋护栏,加上现代化的照明设施。

    新桥一侧被水泥块阻拦,不允许机动车进入。

     3号桥围挡施工 6号桥封闭桥体

    3号桥位于张家庙村附近,目前仍在围挡施工。“改造后的样子和2号桥一样。”17日,施工方、广西华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

    加固的具体情况,蓝色挡板上一份《3号桥(张家庙村)改造加固工程概况》讲得比较清楚,其中写到:该桥建于上世纪60年代,原拱形结构形式为双曲拱桥,建成至今,该桥已产生较多病害,给桥梁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须对桥进行改造加固。并详述了具体方法。

    《概况》还提到,改造加固的业主方为官渡区交通运输局,加固工期为86天,开工日期为2014年11月27日,竣工日期为2015年2月28日。

    而赵家村口的6号桥,目前刚封闭桥体,尚未施工。17日,记者就此事联系西山区交通运输局,因是周末,电话无人接听。

     声音

     市民:怀旧情结 老桥变新桥有些不舍

    7座拱桥承载着市民的城市记忆,对于改造加固,人们一边期待,一边又有另一种想法。

    “改造加固挺好,一方面美观,一方面实用。

    “修缮和加固应按拱桥原貌进行,如今改造后的桥体,和以前差别太大”。

    林先生说:“它(7座拱桥)既没有深厚的建筑价值,也不像名人的故居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蕴,改造加固成别的样子并不意味着对历史、对文化的无情,亦无不可。

    更多人选择支持第二种声音。“这些拱桥是有点跟不上时代发展了,但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承载着老昆明人的怀旧情结,因此变化不能太大,但你看看,1号桥已完全没有以前的样子。”陈先生说,“希望政府部门可以再修几座现代化的大桥供车辆通行,同事把老拱桥保留下来,毕竟这些桥是我们看着变旧的,有很深的感情啊!

    “政府在改善加固前,应该征询老百姓的意见,并从中取得平衡。”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进参说。(都市时报 记者程浩)

编辑:王莹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