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沪苏浙】“互联网+政务”的徐汇实践

22.04.2016  20:18

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业务办理窗口十分繁忙。(记者 陈飞 摄)

【新发展新经验】

3月23日,上海虹媒街道怡桂苑居委会干部曾宪梅接到居民反映,钦江路15号6户居室存在群租现象,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

曾宪梅当日下午3时53分接报并立案,上报街道网格中心,5分钟后街道网格中心派遣虹媒街道房管办处理。24日中午1时49分,房管处工作人员黄建前往实地查看并现场协调处置完毕。30日下午3时30分,黄建再次实地核查,发现没有群租现象,得到立案人核准并同意结案。

这宗案件的办理时间显示为6天23小时41分钟。

在徐汇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的巨大显示屏上,这宗随机调出的案件处置全流程清晰地显示,居民区诉求受理、综合服务借由网格化“触角”的延伸打破了“围墙”,正变得简单高效,而且显示基层社会治理变革的重要趋势:传统社会管理自上而下的压力正在“逆袭”为如今自下而上的压力,网格化为这种“逆袭”打通了“渠道”。

今年全国两会上,“互联网+政务”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在基层,“互联网+政务”能否落地的关键是什么?

记者在上海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的所见所闻,不啻于经历一场“头脑风暴”。徐汇区在“互联网+政务”的探索和实践中,关键是找到了融合背后的核心逻辑——重视调整并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关系,树立法治共治和自治理念,以“制度创新+科技运用”实现城市管理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创新—— 网格化管理延伸进居民区,打通社区服务“神经末梢

人、地、物、事”有责任清单,找得到人、办得成事

2014年,上海基层社会治理开始了20年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开展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号课题”调研,相继出炉一批涉及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改革,改革核心就是重心下移、权力下沉、权责一致、赋权到位,其导向是“向下负责”。

重心下移、权责下沉是我们构建网格化中心的支撑条件。”徐汇区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副主任卢义耀介绍,随着城市管理大部分力量下放到街道,各个部门、各个系统条块分割体制打破了,靠近服务对象的管理主体真正有权有物,街道成为城市管理和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平台,就为推动基层治理工作整体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5年5月,徐汇区“1+13+X”实现全覆盖、一体化运行的城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体系建成投入运行。“1”指区级网格中心,“13”是13个街道网格中心,“X”是若干居民区网格站,中心融合12345市民服务热线、应急处置、联动联勤等职能,形成“一个组织体系、一张统一网格、一个信息平台、一支综合力量、一个运行机制” 的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格局,全区各街镇、居(村)工作终端全覆盖。

斜土街道将行政管理区域分为4个网格管理服务块区,建立了18个居民区工作站对应18个居委会。斜土街道办工作人员说,过去网格化主要以街面、公共场所为主,这次真正实现了全覆盖,涵盖了社区环境治理、社区综合服务和综合治理3大项内容,实现社区人、事、物全面管理和服务,解决社区问题进入了“快车道”。

首先,发现问题机制解决了。每个格子里的居民区工作站都成立一支日常巡护组队伍,包括居委会干部、物业公司、业委会、楼组长、社区志愿者、社区党员、社区社工以及派驻居民区的综治、就业等“四大员”,每天定时段、定对象地开展巡逻和上门走访。为了给居民区工作站“增能”,社区民警、援助律师等还组成联动处置队伍,对居民区内涉及执法、整治的事项予以配合;街道干部等也组成顾问队伍,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出谋划策。

其次,协调和解决问题机制也有了着落。“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该找哪个部门解决”这种对老百姓来说“很难搞得懂的问题”,现在由区、街道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代劳”。在网格化平台上,一口上下,限时处置,群众说:“哪个部门怎样作为,哪个部门在拖延,我们都看得到。”网格化管理平台延伸至小区后,改变了居民区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