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虫山建“减速带” 泥沙止步滇池外

12.03.2019  08:55

在今年之前,只要遭遇强降雨天气,长虫山山洪下泄区的龙泉路(红云片区)、红云路、红锦路沿线小区和道路就被滚滚山洪团团围住。泥沙水沿山而下,顺河道进入滇池。日前,记者从五华区水务(滇管)局了解到,长虫山滞蓄防洪工程预计今年5月底完工,一年可拦减数百吨泥沙进入滇池。

沿盘山公路登长虫山,脚程再快的人也要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顶,而暴雨突袭,泥沙俱下到山底却只要几分钟。据统计,每年雨季约有150万立方米泥沙随雨水通过河道冲入滇池,并以1厘米~3厘米/年的速率沉积在水底,成为滇池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调蓄池。

如何拦住泥沙?去年5月,长虫山滞蓄防洪工程启动建设,根据雨量、水势、地形及生态状况,将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建设理念运用其中。

以“长虫山传奇碑”为起点,长虫山滞蓄防洪工程全长5591.13米,沿着长虫山东侧山路蜿蜒而下,通过对面山洪水进行滞蓄、防洪,将汛期泥沙留在山体里,减少城市管网的淤积,解决龙泉路红云片区淹积水问题。同时,兼顾地下水回收、森林防火用水等功能,收集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实现整个片区的雨污分流,减少进入滇池湖体的泥沙量。

防洪沟里设置挡泥板。 记者周密摄

看似不起眼的防洪沟,却大有学问。防洪沟里每隔5米~7米就有一道钢板和混凝土制作的挡泥板,这是给汛期急速下泄的水流来的第一脚“刹车”。

山路上设置的“”字形“减速带”,又将任性“翻墙”的雨水分流进防洪沟,在流经7千米防洪沟、6座调蓄池、9座消力池和数百个钢板闸、沉沙井后,最终汇聚在山底最大的一个调蓄池。这个巨型调蓄池最多可容纳超过6万立方米雨水,相当于3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

去年8月,工程仅完成20%,就经受了一场降雨量为50毫米的大雨考验。居住在山脚的居民惊喜地发现,龙泉路不再像往年那样被来势汹汹的洪水冲刷了。

五华区水务(滇管)局副局长张拾化介绍,工程采用以山为壁阻水、“鱼嘴”减速分水、溶洞“吸管”回补地下水等创新措施,有效降低了长虫山面山洪水进入主城区的洪峰、洪量以及山洪携沙量,预计一年可调蓄雨水约10万立方米,能减少约400立方米泥沙进入城市。(昆明日报 记者王恩国 达娃·梅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