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云南医护群体“铅衣人”:每天需身着19公斤铅衣

03.01.2015  13:30

进入手术室前,都要穿上铅衣。

手术台前,一站便是七八小时。

有的医生,一台手术下来几乎虚脱。记者黄兴能/摄

    一谈到辐射,大家可能都会为之色变。然而有一群人,他们每天身穿19公斤重的铅衣,在手术台前一站便是几个小时,一天所“”的射线相当于拍了上万次胸片。除了累得汗流浃背、腰酸腿疼,还要承受免疫力下降、癌变几率增大等伤害。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医护群体——“铅衣人”。

    日前,记者走进省肿瘤医院微创介入医学科,探访了“铅衣人”鲜为人知的辛苦和危险。

    体验

    记者穿上19公斤重铅衣

    不到5分钟就全身酸痛

    上月29日15时,按照约定时间,记者在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护士长蒋妮带领下,来到介入手术室。记者注意到,手术室的门口贴着醒目的“小心辐射”标识。护士长解释说,介入手术室充满X射线,所以做了标识提醒大家注意防护。“这里的墙、玻璃都是特制的,含铅,可防辐射。

    在更衣室,记者看到一个专门衣架,上边挂着一些蓝色或似迷彩雨衣样的衣服,没有袖子,看上去像连衣裙。另有铅帽、铅围脖及特制眼罩。记者掂了下,每一件都很重。护士李玉雯介绍,那便是铅衣,钢铁衣架是为这些铅衣特制的。

    记者试穿了一下,铅衣密不透风且很重,压得人喘不上气,致行动迟缓,很快就渗出一身汗。体重器上一称,体重增加了19公斤。在25℃的手术室待了不到5分钟,记者便感觉很难受,肩膀和腰酸痛。难以想象穿着它怎么做手术,身材娇小的女护士每天还要穿着它跑着拿导管、递药物、为病人进行日常治疗……

    直击

    医生手术结束脱下铅衣时

    身上的手术衣已全部湿透

    15时30分,记者“全副武装”跟着介入科主任黄明走进介入手术室,手术室里正为一位肝癌患者进行肿瘤灌注化疗术。

    手术室中间紧贴手术台摆放着一台约3米高的大型DSA造影机。黄明说:“这个机器是高辐射。但整个手术中,它就像医生的眼睛,能将患者的病变部位看得一清二楚。

    “别靠前,机头是辐射源,即便穿着铅衣也只能防掉约50%的射线,剩余部分会缓慢进入身体。”正在做手术的医生提醒记者。

    19公斤重铅衣、辐射笼罩……“铅衣人”一站便是3小时。有时碰到极端复杂情况,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

    今年49岁的黄明,最擅长经导管肿瘤介入手术。这种手术最大的优势是微创,可大大降低病人的痛苦和风险,但医生却要在高辐射环境下工作,不能出一点纰漏。“一台手术做下来,人就像被蒸过一样,经常大汗淋漓、头晕眼花。

    一些刚刚进入科室的年轻医生,因适应不了铅衣,一台手术下来就几乎虚脱。

    从15时到20时,两台手术连轴转,闷在厚重的铅衣里,手术室里的两位医生已汗流浃背。记者看到,当医生手术结束脱下铅衣时,他们身上的手术衣已全部湿透。

    代价

    大多医生白细胞低于常人

    女护士头发两年掉了一半

    普通人一年最好不超过3次胸透,而一台介入手术所“”的辐射量就很高,相当于连续做上万次胸透。

    手术中,虽有铅衣防护,但医生脸部、手部和踝关节以下部位是暴露在辐射线中的。很多时候,为能更精准地进行手术,医生甚至要摘下一些防护设备。“如防护眼镜非常沉,有时影响手术进程。

    “人人都知道辐射对身体不好,常被辐射的部位易发生病变,像皮肤长期被照射,就会增加患神经性皮炎甚至皮肤癌风险,而我们科最常见的就是血象异常。刚进科室的年轻人,白细胞一般会异常增多,但随即就是下降。”蒋妮介绍。

    由于射线对细胞杀伤力极大,长年累月在高辐射环境下工作,介入室的医务人员白细胞都会比正常人偏低20%左右。由于白细胞少,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易感冒,且经常头晕乏力。记者翻阅介入科医护人员体检报告发现,他们的白细胞普遍低于4000,很多在3000左右。而正常人的白细胞数一般在4000~10000。

    需要做介入手术的人很多,但是医生却很少。有时一个人一天要做五六台手术。介入科大多医护人员头发掉得厉害,有几位甚至都已秃顶。“我们曾经也是有很多头发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秃顶了!男人倒没事,可我们科的护士也在掉,有位护士来了不到两年,头发足足减少了一半!”黄明说。

    担忧

    家人不高兴女友闹分手

    科室主任担心后继无人

    因辐射会使细胞变异,增加畸形儿的出生概率。如年轻医生准备结婚生子,必须一年不得进介入手术室。

    “我前女友就是因为我要继续待在这个科室和我分的手。她很担心会生个不健康的孩子!”“我妈看到我洗澡时掉落在卫生间的头发,还瞒着我来找过院领导!”……说起进入介入科后,家人的各种担心和不解,介入科的医护人员也很无奈。

    据了解,培养一名成熟的介入治疗医生并不容易,需要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为此,黄明在努力钻研技术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多带年轻医生、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如今,在黄明带领下,该科室多名医生中已有多人掌握了介入治疗技术,能够独立进行手术。“虽然科室已有几名医生能独立进行介入手术,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来介入科,以后做介入手术的医生就更少了!”黄明说。(记者 楚田)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