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解读

30.08.2016  00:05
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云南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便于各级党委、政府等相关单位更好的理解该规划的相关内容,切实做好落实工作,现就《规划》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说明如下。     一、出台背景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全省要加快构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快金沙江沿江地区的发展,优化全省发展空间格局,融入和服务好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了《规划》。   二、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4章,共16节,主要内容如下。         (一)规划范围和规划期         《规划》范围为金沙江流域云南境内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7个州(市)23个县(市、区)。规划期为2016—2020年,展望到2030年。 (二)基础和条件 《规划》立足于经济带区位优势,分析了交通、生态、资源、人文等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了在新形势下,加快经济带开放合作发展的重大意义:有利于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利于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好“一江清水”;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空间格局,统筹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改善沿江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三)总体要求   1、发展思路。《规划》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主线,以加强与周边省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合作为重点,激发改革活力、增强创新动力、提升开放合作竞争力,协同推进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扩大全方位开放合作,奋力脱贫攻坚,共筑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为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2、发展原则。《规划》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改革引领、创新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通道支撑、开放发展”,“民生为本、共享发展”5条发展原则。 3、发展定位。《规划》明确了要将经济带打造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增长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连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综合走廊和战略交汇带。   4、发展目标。《规划》提出: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沿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产业转移承接和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带、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和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开放合作深入推进,竞相发展、互利共赢的双向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128.4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健全,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局面更加巩固。 5、空间布局。《规划》提出了构建“一屏、两翼、三组团”的空间布局,即:金沙江河谷生态屏障,西北发展翼、东北发展翼,古城—玉龙组团、武定—禄劝组团、昭阳—鲁甸组团。      (四)主要任务 1、建设流域生态廊道。围绕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强“一江清水”保护与合理利用,明确了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提升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等重点任务。         2、构建基础设施网络。围绕消除发展瓶颈,补足发展短板,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支撑和带动作用,明确了交通、能源、水利、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主要任务,主要考虑布局一些特别重大的工程以及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工程(特别是交通方面突出了连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通道以及滇藏通道的建设)。         3、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明确了服务业(含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和信息服务业)、优势工业(含清洁能源及载能产业、现代生物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业(含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主要任务,同时更加强调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更加强调通过完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人本、集约、智慧、绿色”理念,突出山水、沿江、多民族特色,明确了完善沿江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功能完善城市规划和推进“多规合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重点任务。         5、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推进片区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社会事业等重点任务。         6、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围绕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提出了推进与省外区域协作、强化与省内区域协调发展、增强经济带内协调合作能力等重点任务,围绕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了拓宽国际合作空间,拓展国际合作领域等重点任务。   (五)保障措施         政策保障方面,提出了“争取中央资金对经济带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倾斜支持,提高省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省级财政专项投资、财政贴息资金的投入力度”等财税政策,提出了“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价格激励等措施,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等投融资政策,提出了“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借鉴负面清单模式,编制产业承接转移指南”、“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开展直接交易”等产业政策,提出了“对重大项目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优先安排航运、港口、公路、铁路、过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等土地政策,提出了“积极争取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有关政策,探索上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提出了“落实个人所得税减免、薪酬补贴等优惠政策,广泛吸引省内外高层次人才到经济带创业创新”等人才政策;机制保障方面,提出了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机制、健全流域生态联防联控机制等措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