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楼俏销农民笑?大理巍山“庭院经济”助“生态脱贫”

20.03.2017  22:33

  初春清晨,薄雾飘逸,碧瓦白墙、层楼叠榭的青华乡民强村委会阿嘎村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而在七八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低矮土房散落在崎岖山道四周的贫困山村。

  走进村民阿丕铭家,院子里和房前屋后都栽满了滇重楼,根深叶茂,一片绿茵。他乐滋滋地介绍说,去年单是种子便卖了1万多元。而3年前,他还带着两个孩子和两位老人,靠着家里的10亩田地和打零工,以三四千元的收入艰难地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计。

   卖了耕牛种滇重楼

  青华乡是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两个建档立卡贫困乡之一,是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革命老区乡镇之一,2016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9户3696人,贫困发生率23.54%。民强村作为青华乡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427人,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

  2007年,时任青华乡民强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的阿世宏面对贫困窘境,了解到市场对重楼有较大需求的商机,毅然卖掉家里仅有的耕牛买种苗,开始了探索种植滇重楼、发展特色产业之路。

  4年的坚持,阿世宏滇重楼种植初有小成,2011年末卖籽一次性收入5000多元,成了阿嘎村一个爆炸性新闻。侄子阿丕昌和几家农户眼一红,跑来跟阿世宏说:“我也要栽!”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家里陆陆续续围起了栅栏,种上从山上挖来的滇重楼。

  未来美好,现实困难。尽管阿世宏多次在群众会、走访农户时推广滇重楼种植,但长期积贫固化了群众思维:一方面,农户迫切需要通过外出务工等途径养家糊口,人力紧缺;另一方面,本来就缺少发展资金的贫困户担忧血本无归、不敢投入。除阿嘎村外,其他村民小组群众积极性不高。如何推广滇重楼种植,成了阿世宏的一块心病。

  2013年5月,青华乡党委书记柳艳梅到民强村入户了解村情,接触到滇重楼,她意识到发展滇重楼种植帮助群众脱贫具有可行性,随即带着相关技术人员多次到民强村调研。经多方论证,青华乡确立了建设“庭院经济示范区”的区域定位,把发展庭院经济作为群众增收脱贫的新路子。

   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

  种植滇重楼衍生的“庭院经济”,在民强村脱贫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了“支部引领、合作社牵头、党员示范、户户联动、滚动发展”的发展管理模式。民强村成立了世宏滇重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物资采购、技术培训,统一销售产品,实现信息共享,为庭院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之初,以阿世宏为代表的3户党员率先尝试,示范种植。基于对党员的信任,越来越多的群众坚定地走上了庭院经济增收致富之路。民强村组建了党员服务先锋队,提供技术指导、销路开拓、精细管理等服务,确保群众主业不荒,技术不盲,步伐不乱,收入不断。同时,在率先起步的阿嘎村选出15户技术过硬、品德优良、规模较大的滇重楼种植大户作为示范户重点培养,实行“1帮X”的“大户带动制”,组成联带小组,结对帮带,以快带慢,互帮互助。

  在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推广下,充分利用庭院空间低成本育苗,形成了以民强村委会为中心,辐射带动五星、箐民、西窑、新山等7个村委会共同发展格局。全乡8个村委会7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93户)参与种植滇重楼,数量达180多万株,其中民强村408户农户中就有358户种植重楼,共130万株。

   低投入高产出长受益

  庭院经济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群众栽种滇重楼获利之后,积极性水涨船高。如何在保证盈利的同时把控风险,实现庭院经济可持续平稳发展?

  为消除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不稳定的隐患,青华乡多方尝试,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庭院经济发展之路:一是以庭院为单位。滇重楼作为名贵中药材,就地取材并栽种在农户院内或房前屋后是最理想的方式。庭院种植安全、便捷,可做到主业不荒,主副业兼顾发展。并暂以庭院为种植上限,不盲目扩大规模。二是科技入户。青华乡自行研发了一套种植技术,以草灰、羊粪等成分改良土壤,并想方设法增强水在土中的渗透能力,大幅度提高了育苗成功率,缩短了重楼的商业成熟周期。通过党员先锋队散播开来,使广大群众熟练掌握,做到技术上不盲目。三是滚动发展。与以往竭泽而渔的发展不同,庭院经济通过采籽育苗、干品与籽种交叉出售的方式,确保村民年年有收入。四是创建品牌。青华出产的滇重楼品质好,备受云南白药集团的青睐。2016年世宏重楼种植合作社与云南白药达成合作协议,由合作社承担种植风险。不仅提高了品牌效应,还确保重楼有固定销路,群众收益有保障。

  如今,青华乡庭院经济实现了“小家庭、低投入、高产出、长受益”。2016年,仅民强村滇重楼收入就达150多万元,户均增收4200元。

   庭院深深春意暖

  走进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阿嘎村,记者被白墙上栩栩如生描绘种植重楼的壁画吸引。这里每个贫困户都得到了产业帮扶,易地搬迁盖起了新房,整个阿嘎村焕然一新,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鳞次栉比,群众笑口常开,再也看不到土屋破路的旧貌。

  去年,阿丕铭的女儿考上了大学,但他再也不需要经历像阿世宏当年卖耕牛一般的窘境。“你别小看我这个院子里的滇重楼,全挖出来能卖10多万元,等明年价格高点了我再把根茎挖出来卖掉。然后再撒点种子种个三年,就又有收入了。”阿丕铭踌躇满志地说。

  随着青华乡彰显特色、发展庭院经济的成功经验被迅速推广,巍山县按照“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的原则,以党建扶贫“双推进”为抓手,创新“党支部+贫困户+X(龙头企业、合作社、挂钩部门、致富带头人)”帮扶模式,以“六个一批”工程精准帮扶,2016年全县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58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14%。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