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与海上丝路

09.07.2016  20:07

编者按: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也是纪念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距今611年的纪念日!郑和是云南晋宁人,云南的骄傲。在此,特刊本文,以飨读者。 ——编者

2000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先后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大陆,经贸交易、人文交流的通道,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这些古老、壮观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大动脉,也是文化交流的大运河。回望历史,浩浩荡荡,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也是人类航海史上第一座高峰。

航海伟业

公元7世纪以后,由于战乱的影响和西域诸国关系复杂,曾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大动脉——陆上“丝绸之路”,不再那样畅通无阻,取而代之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明永乐年间,一支由郑和率队的皇家舰队出海了。1405年7月,世称“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的太仓刘家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208艘大小船只云帆高挂,浩浩荡荡,跋涉狂澜,27800多名将士舟师以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敢为天下先的雄才胆略,开通从中国横渡印度洋直达东非的新航道,登上人类远航探险的巅峰。

郑和组建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最大的混合远洋舰队。这208艘船,分为宝船、战船、粮船、水船、马船,按不同用途分类建造。60艘富丽堂皇的宝船,不仅体型巨大,尺寸最长,而且容量最大。每艘船身长158米、宽16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海巨舶,载重量达1500吨至2500吨;桅杆长10余丈,铁锚高近一丈,每只重达3000多斤。宝船篷帆锚舵,翻江倒海,气势夺人。宝船中郑和的座船称旗舰,布局复杂,结构精巧,外表豪华壮观,里边金碧辉煌,从船头至船尾,排列官厅、穿堂、库司、头门、仪门;上层有书房、聚堂,中层有宫室、餐室,雕梁画栋,象鼻挑檐,整座船就像一座一应俱全的宫殿。郑和在这里会见沿途各国的王室成员、政府要员、华侨头领,传播中华文化,洽谈商贸往来,广结和平友谊,重振海上丝绸之路。

无坚不摧的战船运载着将士。郑和七下西洋,每次使团规模27000多名,这其中90%是海军将士。郑和下西洋不是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不是军事上的侵略与争霸,而是向外炫耀军威。郑和每下西洋都带着一支威武雄壮的仪仗队,每到一国登陆时,前呼后拥,彩旗飘扬,服饰灿烂,刀光剑影,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展示中国的富强。明代,东西沿海、印度洋,海盗横行,商旅受到极大威胁,海上丝绸之路几乎完全阻断。郑和为了防止海盗偷袭,消灭称霸海上的海盗头目,出海的将士船队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火炮、火球等热兵器,以及标枪、刀剑、弓弩等冷兵器。当年,郑和到达旧港,听闻盘踞在这里的海盗头目陈祖义剽掠商旅,肆行无忌,立即派人招抚,盗匪不但不听,还谋划袭击郑和船队。郑和布兵海面,以引蛇出洞之计一网打尽,烧毁10艘海盗船,缴获7艘,杀死海盗5000余人,陈祖义等3名头目被擒。

粮船运口粮,水船载淡水。粮船和水船是整个船队的后勤保障,是全体人员的生命之船。郑和使团每次奉命出海往返需要两年半至三年时间,海上续航,有时数月至半年不泊岸,即便登陆一些岛国,多为国贫民穷。郑和第一次下西洋,27000多人,每人每天消耗口粮一斤半,一天耗粮41000斤,合417石,储备一年的口粮需要153205石。第五次远洋访问亚非10国,历时两年零三个月,粮船载粮30万石之多。郑和组建船队时,专门研造了大型水船,最大水船可装足够一千多人一年之用水量,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每次出海一般备足全体人员一年的用水量,若以每人每天餐饮、卫生需要消耗2000克淡水计算,整个船队一年需要用水大约20000余吨,如果粮船与水船容量相当,每船积贮淡水100吨,起码要有20多艘大型水船。

马船具有多种功能,适合各种物品的运载。盐、酱、茶、酒、烛等船员的生活必需物资,对外贸易陶瓷、丝绸、铁器、铜钱、金银等深受海外人民喜爱的物品,与各国广泛交流、增进友谊,为首脑、王室、达官贵人带去价值不菲、富有特色、门类齐全的国礼,都装载在马船上。据统计,郑和第五次远洋带回传入中国的货物达164种,包括17种五金类,22种药品类,23种珍宝类,29种香料类,还有食品类、木材类、布匹类等,不计其数。郑和使团访问亚非诸国,各国首领争相进贡,其中的珍禽异兽——马林迪送的麒麟(实际是长颈鹿),斯里兰卡赠送的狮子,印度赠送的大象,还有一些亚非国家朝贡的千里骆驼、金钱豹、花福鹿的运载,马船派上了不可替代的用场。

郑和能七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我国造船业的发展。在整个中世纪,中国的造船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曾经在海上称雄于世界。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船只,大船大部分在南京制造,中船多数在福建制造,小船在广东、江苏等地生产。位于南京市西北、三叉河附近的中保村,西接长江,东邻淮河,利用这里有利的地形,明代初创建了规模巨大、占地50余万平方米的造船厂,取名南京宝船厂。船厂分前厂和后厂,两厂各有通往龙江的溪口,设有可以启闭的石闸,自主控制水量。一排排高大的厂房,设有风篷作坊、油漆作坊、细木作坊、铁品作坊、绳索作坊,制造船舶的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来自福建、江西、浙江等四面八方,显示了明初我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和劳动者的聪明才智。福建长乐太平港也是郑和宝船和马船的重要制造基地。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该厂建造了五艘有“巨无敌”之称的宝船。浙江、湖广、江西等全国近40多个造船厂为郑和提供了几百艘中小船只。

浩瀚的海洋是人类生命的起源和人类文明的摇篮,郑和远涉大洋的能力也来自于他亲手组建的绚烂的团队。在这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队伍中,既有富有航海经验的水手、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海军、懂得几国语言的翻译,也有医术精湛的医生、熟悉对外交流的官员、及时维修船舶的技工和观测天文气象的能人,动物饲养员、炊事员、唱戏的演员等也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