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勤劳推开致富门 产业铺就“小康道”

23.07.2020  13:50

  “三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盘”,成效如何,关乎全面小康的底色。在通海县,有一个名为五山的村,在党的好政策引领下,全体村民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蔬菜种植上走出了特色路,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底气十足奔小康。

  云南通海县五垴山村地处县城东北端,与华宁县接壤,是杨广镇一个偏远的山区村,也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庄。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796户2470人。人口居住分散、海拔高、气温低、水资源匮乏等因素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通过发展蔬菜种植,村民生活日新月异。2013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2527万元、人均纯收入8682元;到2019年,这两个数字均有了大幅增长,经济总收入超过40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8461元。

   辛勤劳动换来美好生活

  “2块多的收购价格,拉一车、约2吨,可以有4000多元的收入,亩产值有望超过1万元。”盛夏时节,五垴山五组村民张来寿家栽种的2亩小铁头开始采收,由于市场行情较好,他家卖了个好价钱。这样的好收成,也让张来寿感到很欣慰。

  “气候持续高温,山里又缺水,就到10多公里外拉水来浇,一天到晚拉得一趟,每天拉了浇一遍,前前后后,拉了一、二十天。”村民张来寿讲述着栽种这茬蔬菜的不易。

  “凌晨四点、五点这个阶段就下地收菜,卖回来以后紧接着还要整理土地,准备肥料,或者是锄草、肥料,一天到晚都很忙,没有休息时间。天干的阶段要到9点、10点都还要找水来浇菜。很辛苦。”村民赵宝忠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村民们的辛苦也换来了较为丰厚的回报,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全部脱贫并得到巩固提升。

  吕童一家此前因缺资金又没有技术,父母还要供姐姐和他上学,经济入不敷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的帮扶下,短短三年时间中,他家发展了蔬菜种植,勤劳治穷,顺利脱贫摘帽。

  “现在政府帮修了个坝塘,坝塘里蓄了水,然后栽出来的质量就好了,产量也提高了,收入也就增加了。以前一年有万把块钱的收入,现在年收入可以到5、6万元。经济条件也就改善了。”村民吕童说,“车嘛,加上在地里面开的,卖菜的,还有平常时间开的,加起来应该(有)4辆左右。

  眼前四通八达的水泥村道、来来往往的各型车辆、整齐漂亮的楼房、绿意盎然的蔬菜……彰显着五垴山村群众生活的惬意与殷实。

   路通了人富了 生活更美了

  “这两年我们日子好过,是栽蔬菜带动起来,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交通运输,各方面都好了,轿车开得到家门口,农用车能开到菜地头。”村民张来寿说。

  “优化种植结构,多品种栽种,农户的收入增加了,纷纷建盖水泥楼房,盖得好的要花上百万,中等点的也要花在五、六十万。很多家庭都有三车辆,一辆是农用车,一辆面包车,一辆是轿车,还有一三轮车。”五垴山村村委会主任管家许说。

  古稀之年的赵宝忠家如今算得上是村里的富裕人家,三个儿子家都分别花上百万元建盖了小洋楼,设施完善、装修豪华,鸟语花香,堪比县城的小别墅。

  “曾经住过毛草房和瓦房,对现在的生活条件十分满意。”村民赵宝忠说,“每家栽菜种地的收入,加上其它他们还做点生意,一年有20多万的收入,生活改善好了,有了积蓄,儿子们才会盖这样好的房子。

  说起五垴山曾经的贫穷落后,抚育儿女、发展农业生产的艰难,赵宝忠眼中禽着泪花,一切还历历在目。

  “以前这个地方,交通不方便,多亏了党的好政策,从2013年过来,为我们修好了公路,硬化了水泥路,交通方便了以后的农户种植蔬菜方便,运输方便,经济上就逐步发展。”赵宝忠说,“中央政策好,儿子们搞起了养殖,鸡也养过,猪也养过,还盖了猪厂。2013、2014年都种蔬菜,还租了冷库,把菜直接卖到外省。

  据了解,五垴山村共有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实现脱贫。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全村80%以上的农户靠种植蔬菜建起了楼房,每家每户都购买了农用车,有些家庭还拥有小轿车。

   底气十足奔小康

  “以前想着吃饱就行了,现在就想着说能吃饱还要吃好,因为收入增加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相信今年能够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的农村生活,农民们很满意,吃的、用的各方面都满意了,一定达得到小康水平。”……采访中,多位五垴山村民谈起今年实现全面小康这一话题,大家都神情坚毅、满怀憧憬。

  “每年每户户均高点的有一、二十万的毛收入,中等点的都是十来万,七、八万左右,实现小康,经济上完全能够达到。”五垴山村村委会主任管家许高兴地说。

  据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五垴山村将积极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支持,努力破解灌溉用水瓶颈,并着力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带领全体村民昂首阔步向全面小康迈进。

  云南网通讯员 师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