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选手参加省直机关“书香机关•书香支部”读书活动暨第十一届“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

29.08.2017  01:14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选手参加省直机关

 

“书香机关•书香支部”读书活动暨

 

第十一届“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

 

8月23日至8月24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选手参加了以“弘扬良好家风,引领时代风尚”为主题的云南省直机关“书香机关·书香支部”读书活动暨第十一届“红土地之歌”演讲比赛。

此次活动,来自住房公积金中心的刘蓉蓉和由城规处推荐的章容同志获得了评委老师和现场观众的高度肯定,其中刘蓉蓉同志荣获了本次比赛的优秀奖。比赛现场,两位参赛选手以饱满的热情,精彩的讲述,抒发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讴歌了住建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住建事业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我对远方永不言弃

 

我叫刘蓉蓉,来自云南省省级职工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对远方永不言弃》,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外公曾对我说:“做人如做水,做事如做山”的教诲,日渐成为激励我人生向前的价值观。作为独生子女,我在成长的时光里缺少了一些关爱,而增加了更多的历练和成长。下面我想和大家说说关于我家的故事。

2007年6月,刚结束高考,还没有等到成绩出炉却收到了母亲癌症晚期的噩耗。如晴天霹雳般的重击,让我倍感挫折,我在害怕、焦虑、孤独中煎熬,就在军训快要结束的第二天,父亲打来电话,久久没有说话,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可怕和宁静,父亲许久后只说出两个字“走了”,我止不住的放声大哭。

      母亲病逝,让我情绪低落,大学期间我选择了走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害怕在宿舍里听见其他同学妈妈打来电话不断地关爱。也许是不敢接受母亲离世的真相,我变得自卑,逃避一切关于家的话题。父亲知道后,耐心的鼓励我找回自己,找回自信,并告诉我要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当我第一次敢在同学面前承认母亲的离世,我发现自己长大了,变得勇敢了。开始积极去实现自己的价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被选为常驻演员及馆内讲解员,接待国内外游客数万人次。2012年,我考取了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当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时,再次突如其来的重击又扑面而来,2014年7月,父亲突发脑出血,一度陷入深度昏迷,在生死线上徘徊。医生要求立即做开颅手术,在手术室门外,我祈求父亲平安,我祈求佛祖的保佑,我祈求命运的公平。经过5个小时的手术,终于把父亲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只是原有的平静生活又被打破。

苏醒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漫长而艰苦的康复之路。父亲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会说话到可以说单字,从不能自理到可以吃饭穿衣,我一直在身旁陪伴,一直在努力照顾,陪着父亲与命运抗争,也一直坚信外公的教诲。水能包容万象,水即柔软又刚硬,在任何境地下都能流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山有千峰峥嵘,山有万壑竟秀,傲然屹立从不动摇。

  除了照顾父亲,在工作岗位上我依然把外公的教诲铭记于心,面对前来支取公积金的客户我不忘初心真诚地为他们服务。记得有一次,一位客户来到柜台,她告诉我们她的丈夫患有肝癌,急需用钱,丈夫是家庭的支柱,现在他倒了,家也垮了,面对巨额的医疗费让她不知所措,让她绝望,脾气也开始变得暴躁起来。她的经历让我感同身受,我耐心的安慰她,并为她申请重大疾病特殊支取服务,在最快的时间内帮她支取了公积金,我的工作让她感激万分,她说在这里找到了“”的温暖,她一定会振作起来,从新面对生活。

  家给我们力量,给我们鼓励,家不止是一个名词,它是支撑我们不断向前的原动力。10年的历练离不开家庭对我的鼓励和帮助,也离不开单位的支持。传承“家风”,需要家里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人如做水,做事如做山”的家风贯穿于我的生活和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我对未来,我对远方,永不言败,绝不放弃。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笃学慎行,不坠门风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不是为了代表家族和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理想。享有不可剥夺的自由与崛起的权利的理想。随着在1949年10月1日决定性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声音从天安门城楼上响彻全世界开始──我们的中国梦,早已拉开了序幕。

        1921年7月23日,我们的爱国先驱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上海法租界的一间小房间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此之后几十年中,我的祖国经历了战争、磨难、饥饿、贫困,然而,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而这其中是一曲曲悲歌,是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组成的历史造就的。

  在十九大即将到来之际,我认为应该静默片刻,思考爱国主义的意义──我们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胜时期。此时此刻的我们,着着由先辈鲜血染红的战衣,背着当代人的努力奋斗滴下的汗珠,更要直视家国后代的充满希望的眼神。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应更深入地思考我们与国家,我们与民族之间休戚与共的誓言,思考彼此间肝胆相照的承诺。

      对我来说,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爱国是出自一种本能、一种深藏在我早期记忆中的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我指的不仅仅是歌唱国歌,不仅仅是学校缅怀英烈的活动,也不仅仅是十月一日盛放的烟火,更重要的是,这些忠诚与热爱是如何贯穿于我自小的家庭教育中。

      我一直在疑惑,爱国主义的种子是何时根植于我心中的,直到我想起了一些外公的故事,

      那是1963年的春天,春寒料峭,时值国家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时代,外公当时任职五华区省建委施工处,外婆由于工厂停工,休息在家,当时机关干部们的工资被降到最低,靠着野菜和稀粥喂饱一家6口人。在那样的年代,外公凭着坚定不移的毅力以及对国家的热爱,认认真真工作,咬紧牙关坚守着,到了70年代末,国家的生机得以恢复,当时国家下达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一个内容为父母退休后子女可以顶替父母的职位继续工作,外公为证清白,没有为我的妈妈和舅舅安排进单位工作,每谈及这件事,外公都会说:“我坚决不会做这种事,我是个共产党员。”80年代初,为了建设新农村,政府每年会分一部分平价钢材支援建设,当时外公任农村房屋处主任,亲戚为了钢材找上了外公的门,如果将平价钢材拿去售卖,可以赚钱补贴家用,亲戚的提议被外公否决了,外公认为,以权谋私的行为不仅会让自己陷于不义,更辜负了国家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利,为此得罪了亲戚,时至今日也不相往来。

      对于我来说,爱国既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词汇,也不是那些令人热血喷张的故事,它与我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是妈妈的一句叮嘱,也是父亲的一句告诫,是外公的故事,也是外婆的抱怨,记忆成就了我,也是根植于我心中富强中国梦的种子。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我,秉承着笃学慎行的守则,从不敢忘记家中的谆谆教诲,也将家国情怀,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刻入了我的骨髓之中

      作为中国人,作为父母,作为儿女,我们有责任在我们的生活中践行这样的爱国与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我们也有责任在家里,在学校,向我们的孩子讲解有关这段历史的知识。我们有责任这样做,尽管我们现在也面临的诸多挑战,但中华民族的斗争史告诉我们,我们的祖辈父辈用那些经历告诉我们,我们始终能汇聚成一股力量,使这个国家、更繁荣、更团结、更富强。

      我们有责任教导我们的孩子,现在的中国是全世界正在崛起的最巨大力量,爱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不仅意味着保卫国家,抗击外来的威胁,而且意味着坚持不懈地为国家和人民谋求更多的福利。

      这就是我们所捍卫和延续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愿意为之努力。这就是我们努力建立的大家庭,这就是我们的家风──在这个家庭里,我们坚信,我们只要全心全意付出努力就能实现中国的梦;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视自己为沧海一粟,个人的命运与忠于国家,无尚崇高的信念与人们休戚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