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考察鲁甸灾区周年回访: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25.01.2016  10:42
一年前,新年的钟声刚刚响过,元旦贺辞中问候灾区干部群众的声音还回绕在耳旁,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考察第一站便来到云南、来到鲁甸地震灾区;在鲁甸地震灾区,总书记走进受灾群众居住的帐篷、走进板房医院、走进板房学校,与群众促膝谈心,嘘寒问暖。总书记说,他十分牵挂着灾区群众,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一年来,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干部群众把总书记的话儿记在心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以抓铁留痕的精神艰苦拼搏,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最大的民生工作,万余干部深入灾区一线,以 “八包八保”为抓手,挂图作业,时间倒计、工期倒推、任务倒排,按照《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扎实推进、有序实施。
目前,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6万多修缮加固户全面完成,近7万户民房恢复重建总体完工,30余万群众喜迁新居,1600多个重建项目有一半多已开工建设。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建起栋栋别墅式新居,临时过渡安置期间的“板房学校”“板房医院”全面消除,曾经满是泪水的灾区群众,脸上绽放笑容纷纷搬入安全美丽新家园。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统筹推进,产业、交通等一大批涉及灾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项目正逐步建成,灾区呈现出经济恢复、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用身影说话,用行动指挥”、“干部辛苦两三年,群众幸福一辈子”、“感恩奋进重建新家园”……灾区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
震后,你们受苦了,我一直牵挂你们。”“安置好没有?棉被暖不暖和?现在能不能吃上一口热饭?生病能不能治疗?能不能尽早搬进新居?地震对孩子们心理产生了影响,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
1月18日,晴。
冬日阳光带着温暖,照耀着鲁甸6.5级地震震中龙头山镇的山山水水。
一年前,总书记来看望我们,他就坐在我和老伴的身旁,拉着我的手问寒问暖。”在新建成的甘家寨两层半楼房一楼客厅里,67岁的甘正芬老人指着墙上习总书记与她握手的照片,幸福的笑容写满了脸庞说:“总书记和电视上看到的一模一样。
震后,你们受苦了,我一直牵挂着你们。
安置好没?棉被暖不暖和?
能不能吃上一口热饭?
生病能不能治疗?
地震对孩子们心理产生了影响,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
……
去年1月19日,习总书记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选在鲁甸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并对灾区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作出重要指示。这一天,让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光明村党总支书记谭德军、龙泉社区街子社小组长陈召学,镇医院院长邵浦、镇中学校长李明响等许多当地基层干部职工,以及谢维礼、甘正芬、张元顶等灾区群众毕生难忘。
要不是党和政府关心,即使在地震中有幸活下来,恐怕也在逃难中饿死冻死了。”64岁的谢维礼在地震中失去了6位亲人,他成了唯一的幸存者。他清楚地记得,当天下午,由于他站在人群最前面,总书记第一个就握住了他的手。老人说,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他感受着无比的温暖和力量。如今,曾经在地震中濒临绝望的他,每天看着与总书记的合影照,一次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灾区人民永远铭记着地震发生后,是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乔迁道禧乐住新家园,大难逢生不忘共产党。”在谢维礼新居的大门两边,贴着这样一幅对联,那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关心鲁甸地震灾区群众的真实写照。
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过渡安置期间,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做好灾区群众温暖过冬问题,我们给所有帐篷加装棉内胆,发放棉衣、热水袋等过冬物资,也做好大米、食用油等物资的发放,确保群众温暖过冬。”李善云说。
冬天时还特意给我们建了集中烤火棚,大家在一起烤烤火,摆摆龙门阵,温暖得很。”说起一年来的生活,火德红镇老屋基安置点的李世平、李世国等群众连声称赞“政府想得很周到”。
这一年,甘家寨群众收获了太多的感动,每家获赠的新衣服物有10多件,政府发给的米和油现在还没有吃完。”甘家寨村民小组小组长杨国荣说,地震虽然让乡亲们失去了家园,但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爱心援助下,曾经消失的村庄又涅槃重生。
每天陪吃、陪住、陪伴,让孩子们尽快从灾难的创伤中走出来。”在龙头山镇龙泉中学,126名教师把总书记的话一字不落记在心间。2015年中考,“板房教室”里的师生们在全县中考中以前10名中囊括9名的骄人成绩向总书记作出汇报。
群众冷暖挂心上。一年多来,省、市各级领导纷纷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心系群众冷暖,一次次深入灾区鲁甸、巧家、昭阳、永善4县区,听取群众声音,解决群众诉求。来自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关爱,激励着灾区各族干部群众在废墟中崛起的勇气和信心。“天灾无情人有情,老天爷把大家的家园毁了,党和政府一定要帮助大家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大家要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

冬日的暖阳照射着灾区的一排排新房,也照进了灾区群众的心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肩并肩、手牵手、心连心”……一条条激动人心的标语,在大山青黛的背景下,显得十分醒目。
一年里,在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下,废墟上重新建起了安全美丽新家园。
我们以小康的标准来搞恢复重建。”鲁甸县委常委、副县长晏正权告诉记者,进入恢复重建后,当地党委、政府一直把民房重建放在首位,提高抗震水平,建设抗震民居,大大提高重建民居实用性、美观性、安全性。
用身影说话,用行动指挥。”一年多来,围绕国务院制定的《鲁甸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深入鲁甸地震灾区检查、督促、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干部辛苦两三年,群众幸福一辈子”。一年多来,昭通市及受灾的4县区的11440名干部对受灾群众进行“八包八保”,在地震灾区成立临时党支部112个,创建“红旗社区”57个。
包保干部经常来了解情况,指导建房,帮助解决一些困难。”火德红镇李家山村村民李怀跃的房子已建好入住,一楼铺面以一年近7千元的价格出租,他对包保干部雷文武的工作印象深刻。
他们是受灾群众的亲人,不但帮助解读政策,还解决实际困难,起到了主心骨、桥梁和保障作用。”从材料运送到地基平整,从技术指导到放线施工,大到规划部署,小到用水用电,包保干部无不亲力亲为。灾区群众从心里感受到包保干部比亲人还亲。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年多来,灾区群众逐渐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路断了、沟阻了,大伙儿自发组织疏通。在灾后重建中涌现出了用摩托车把钢筋、水泥、沙石料一点一点拉到家门口,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建起新房的翠屏村村民李金朝;用废旧油桶制成“空中滑道”运输建筑材料的巧家县新店镇新寨村包包村民小组村民盘国清;无偿提供挖掘机为灾区群众铺路,让6个村群众受益的个体老板刘一财……在地震灾区,受灾群众感恩奋进、自力更生、携手重建新家园的故事几天几夜也数不完。
重建工程都是民生工程,是良心工程,绝对不能建成豆腐渣工程。”云南建工集团小营新区项目经理周国富说。
整个团队24小时连轴转,无论雨雪不停工。”云南建工集团指挥长林永福说:“党中央国务院有要求,群众在等待,工期容不得丝毫拖延。
2015年9月1日,龙泉中学搬入占地76.8亩的新校园,图书馆、宿舍、食堂焕然一新。
同一天,灾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部如期开学,3000余名师生告别板房学校,搬进新校舍,龙头山镇中心卫生院也同时建成投入使用。
如今,行走在鲁甸地震灾区4县区,一幢幢新居整齐有致,一个个校园窗明几净,一条条街道、村道干净整洁,一张张笑脸写满幸福……曾经满目疮痍、到处是断垣残壁的土地,已焕然一新、生机盎然。“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虽然已是冬季,但在震中龙头山,枝繁叶茂的花椒树漫山遍野,倔强地生长在红土地上。
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去年1月19日,习总书记在鲁甸灾区考察时,拉着光明村“花椒支书”谭德军的手说的这句话,让他念念不忘,他每天都坚持到地里查看花椒树的长势,对光明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花椒是鲁甸的重要支柱产业,鲁甸6.5级地震发生时,当地许多群众因为采摘花椒而躲过一劫,花椒树也因此被许多群众称为“救命树”,在恢复重建中,花椒树也即将被培育为当地的“富民树”。
结合光明村花椒产业规划,村里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建起了村级花椒专业贸易市场,新市场投入使用后每天可以达到30吨,交易量将增加三成。”谭德军介绍,花椒市场占地55亩,有300多个门面房,不但为花椒村产业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也为老百姓今后的文化生活开辟了新的天地。
借助恢复重建机遇,光明村还修通了长21公里6.5米宽连通周边乡镇的油路主干道,21个社修通了60多公里6.5米宽的通组油路,2000多户人家全部建成了4.5米宽的水泥硬化串户路,8000多村民喝上了安全卫生方便的自来水,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样样齐全。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光明村的变化只是一个缩影,龙头山镇的发展至少提前了50年。”李善云十分感慨,通过恢复重建带动,全镇所有危房全部消除,247个村民小组通行政村的道路全部硬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基石不断夯实。
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灾区脱贫之日。”党和政府庄严的承诺,掷地有声,地震灾区各级党政部门把灾后恢复重建与灾区扶贫攻坚紧密结合、同步推进。鲁甸县种植花椒25万亩、核桃80万亩,并培育和引进了噜咪啦、摩尔农庄等龙头企业进行马铃薯及核桃的深加工,为灾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产业支撑。
此外,鲁甸县将从2016年开始,通过3年努力,投入20亿元,完成1万户、4万人和100个以上安置点新村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重点依托城镇、中心村、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和交通方便区域进行新村选址布局,对集中安置的实行统规联建,对分散插花安置的实行统规自建,确保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十三五”规划中,昭通市提出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六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全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户户安居、家家有业、乡乡提升,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一年多来,坚强的灾区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擦干眼泪,挺起脊梁,坚韧不拔,自力更生,感恩奋进。
寒冬已经过去,地震灾区的群众,一如漫山遍野的花椒树,面对灾难,坚韧顽强地生长。春天即将到来,他们灾后的生活,历经苦难却如树上绽放的新芽生生不息。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