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云南特色文化发展新路

16.12.2016  18:04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繁荣发展云南文化,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影视演艺、文学创作、图书出版、非物质遗产保护利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典型报道等,走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色,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崭新路子,令人瞩目。

我省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11933个,覆盖全省85%的行政村,农村受益人口达3504万。去年,我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共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资金23.46亿元,比上年增加6.23亿元,同比增长26.6%。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广覆盖,实施了重大公共文化民生工程,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安排资金4.44亿元,重点支持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文化资源共享、农村免费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书报更新、“六馆”免费开放等重大公共服务工程,进一步保障广大农民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全省建成文化惠民示范村419个、农文网培学校1375个、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300个,公共图书馆151个,文化馆148个,乡镇文化站1416个;城市影院总数达205家,银幕700余块,座位8.7万余个,票房收入6.64亿元,同比增长52%,高出全国全年平均增幅4个百分点;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6.08万场,译制少数民族语电影362部,分别超出年度任务5%和12.1%,

2012年以来,无论在边远的县城、乡镇,还是社区、厂矿、学校、军营,都能看到文艺剧团惠民演出的火爆场景。这是我省开展“中国梦·云南情·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的新变化。去年,省文化厅安排的6支省级“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演出队伍乘坐由国家财政部、文化部统一配发的流动舞台车,翻山越岭、走村串寨,奔赴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的1368个乡镇,省、州(市)、县级院团完成惠民演出11160场,观众累计达1000余万人(次),演出规模、持续时间等,均创造了历史之最。城乡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文化惠民的好处,三迤大地充满了欢声笑语。

5年来,我省努力探索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工艺美术品生产和文化信息传输服务5个行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四分之三,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支柱;依托旅游业从事“金、木、土、石、布”特色文化产品加工销售的单位众多,工艺美术品生产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十大分类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全省共有文化企业19721家,从业人员24万人;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近6万家,从业人员15.4万人。文化产业“走出去”在全国独树一帜,为实施文化“走出去”跨越发展,我省充分发挥与周边国家接壤或相邻的地理优势,积极配合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制定了《云南文化产业“走出去”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开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新优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民族民间工艺品等文化产业全方位“走出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新近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锻刀》收视率创同期全国第一,成为央视“收视王”,掀起了又一波“云南热”。5年来,我省重点建设文学、舞蹈、音乐、杂技、影视5个在全国已经具有优势的“文艺高地”,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秘境云南》《阿诗玛》《诺玛阿美》《刀安仁》《傣秀》《心语香巴拉》《独龙之子高德荣》《杜鹃花红》《生命中的好日子》《边城》《茶颂》《舞乐传奇》《铁血英雄路》等主旋律电影电视作品,不断在全国劲吹云南风,“云南题材”、“云南摄制”在当前国内影视界形成冲击波,迅速成长为云南最具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业态。

美丽、神奇、丰富的彩云之南,历来就是一块充满灵性和生机的大地,文艺创作的天堂。5年来,云南文艺家和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以强劲的创造力,为云南文艺、中国文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全省文艺家获全国性文艺奖项102项,国家级文艺家协会会员数从1400余人增加到1803名,省级文艺家协会会员从9300名增加到11201名,云南文艺群星灿烂,人才辈出,一支数量庞大、素质优良的文艺滇军正在崛起。如今,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本民族的书面文学作家,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还形成了本民族的作家群体。7人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奖——骏马奖,获奖人数增至100多人。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戏剧文华奖、鲁迅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摄影金像奖、电影华表奖、舞蹈荷花奖等全国性重要奖项。

通过开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云南”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云南人进入“阅读时代”。 2012年的“百本优秀图书”推荐、全民阅读活动征文、评选“云南十大藏书名人”;2013年的“文化年货带回家”、“书香九进”(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集市、进社区、进军营、进农村、进特殊人群、进网络)、书香之家推荐;2014年的“我最喜爱的滇版图书”推荐活动、“加入绿书签”签名售书、名人名家读书讲座、中小学生暑假读书活动等,在全民阅读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目前,我省已分别在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尼泊尔建立了7个华文书局和新加坡中国云南文化贸易中心,新知集团柬埔寨华文书局还被授予“中国文化之家”铭牌,纳入文化部海外文化中心管理序列。2011年以来,我省已有10个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2家企业被国家6部委、省评为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入选重点项目3个,近3年共申请到“走出去”扶持资金3197.4773万元。

云南省民族众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早在2000年5月,我省就制定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13年,我省又制定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我省共有85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90项,省级197项,州(市)级2881项,县(区)级名录5417项;全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98人,其中国家级69名,省级824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突出位置,实施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工程,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广泛传播,生根发芽。注重引导、融入地域特点,选树典型,加大先进典型的学习和宣传,推进“道德讲坛”和“善行义举榜”建设。5年来,我省共有4人被命名为全国“时代楷模”,全省共命名“云岭楷模”22人;3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17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资格;69人获得全省道德模范光荣称号;106人荣获“中国好人”称号、120人获“云南好人”称号;评选出“云南美德少年”21人。推出杨善洲、高德荣、召存信、洱源县郑家庄等全国重大典型,形成了先进典型的群体效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生 刘晓 王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