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
让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
中共云南省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我们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把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把扶贫开发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坚决打赢新时期扶贫攻坚战,确保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扶贫开发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把扶贫攻坚作为全省最大的民生工程,科学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颁布实施《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瞄准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抓好建档立卡,建立省级领导挂片联县和省级片区牵头联系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项目实施力度,推动全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两年来,全省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44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今年预计达到6000元左右,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仍然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仍然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到2014年底,全省还有贫困人口560万人、占总人口的11.88%、居全国第2位,其中深度贫困人口近120万人;现有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边境一线、高寒山区、革命老区、地方病多发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拉祜族、佤族、傈僳族、怒族等一些独有民族的贫困人口占本民族总人口的40%以上;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与市场发育不足并存,区域贫困、深度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并存,经济发展滞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因此,实现富民强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云南4700万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最大向往,是云南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党中央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一是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审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强调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他希望独龙族的乡亲们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帮助下,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战各种困难,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这些重要论述,把扶贫开发提升到关乎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战略位置,深刻阐明了扶贫开发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提高驾驭全局、统筹谋划能力,确保实现党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战略目标。
二是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太行山区到陇西荒原,从大山深处到棚户陋室,从鲁甸地震灾区到陕北革命老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爱、对加快扶贫开发的急切,溢于言表。他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始终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始终关心贫困百姓生活、始终牵系扶贫工作的推进,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决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
三是勇于担当的崇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强调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他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脱贫致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他强调,我们肩负着对民族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肩负着对人民的责任,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我们肩负着对党的责任,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些重要论述,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对民族的责任、人民的责任、党的责任,有机地统一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之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我们要勇于担当,积极探索和推进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四是全面细致的理论谋划。在扶贫开发地位和作用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在扶贫开发路径上,他强调,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一样,都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在扶贫开发机制上,他强调,党和国家要把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任务,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这项工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奋斗早日改变面貌。要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他十分重视科学扶贫: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他提出精准扶贫的新要求: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他突出强调教育扶贫: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他一再强调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扶贫开发政策、金融支持、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驻村扶贫工作队、新农村建设和人口较少民族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他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地区去,多到贫困地区去,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三、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是我们的时代担当。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特别是对云南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中谋划布局,努力闯出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的新路子,早日改变落后面貌,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掉队、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推进片区攻坚。聚焦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云南片区、迪庆藏区、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区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合力攻坚机制,实现资源开发共谋、设施配置共建、经济发展共赢、生态环境共治,把四个特困片区打造成支撑我省跨越发展的潜力区域。
第二,强化精准扶贫。聚焦全省560万贫困人口,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120万深度贫困人口,做到思路上精准、识别上精准、措施上精准、管理上精准、考核上精准。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完善贫困乡、贫困村认定纳入机制,进一步锁定扶贫对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得到真实惠。
第三,解决突出问题。一是优先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推进贫困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基本农田地、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危房改造、地震安居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城镇基础设施等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状况。二是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鼓励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农户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决避免在贫困地区搞不符合当地实际的面子工程。三是统筹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采取整村推进、连片扶持等方式,推动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户”,提高贫困地区新农合、新农保以及教育、卫生、医疗、住房等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特困村、特困户的帮扶,编织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网。四是提升群众基本素质。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计生安民,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割断贫困的世代传递。五是破解金融“贫血”难题。把扶贫开发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信贷、保险等金融资源到贫困地区去,让金融“这池活水”更好浇灌贫困地区。六是保护生态环境。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探索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护好贫困地区永续发展的本钱。
第四,巩固和完善“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调动和发挥政府、行业、群众、社会各方面作用。以县级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整合各级各部门和社会资源支持的资金项目捆绑使用。做好社会扶贫这篇大文章,把更多社会力量凝聚到扶贫事业中来。强化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对违纪违法行为严格问责、严加惩处。
第五,改革扶贫考核机制。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和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提前脱贫“摘帽”的县乡,原定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建立问责机制,对连续几年扶贫绩效考评结果排位靠后、工作严重滞后的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或岗位调整。改进资金分配办法,重点解决负向激励和“撒胡椒面”问题。
第六,强化地方主体责任。坚持省负总责、部门配合、州市主导、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为重点、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落实省级领导挂片联县和片区牵头联系单位制度。强化各级党政一把手和行业部门主要领导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任务上肩。片区县和重点县党政主要领导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摆上工作日程。要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在扶贫第一线检验干部、考察干部,激励干部投身扶贫开发事业。要强化乡镇党委书记、农村党支部书记和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全面建立省、州市、县市区三级定点挂钩驻村帮扶的工作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发挥好驻村工作队生力军、“催化剂”作用。
原载《求是》杂志2015年第7期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云南省扶贫办 发布人:53000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