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请吃饭”是最真实的基层生态

01.02.2016  13:12

    去年11月12日,某银行合肥分行与宋庙小学贫困学生结对捐资仪式在宋庙小学举行,仪式上30名受捐学生每人接受了1200元的捐助。随后,32名银行员工、所有受捐助学生、镇中心校工作人员、宋庙村“两委”成员、宋庙小学教职工以及镇党委宣传委员,一行共计86人前往当地“农家小灶饭店”就餐。之前,宋庙小学向30名受捐助学生家长每人收取了200元,共计6000元备用。目前,市区两级2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理,区教体局长和校长被撤职。(1月31日《北京晨报》)

    “贫困生请领导吃饭”,很容易激发民众的愤怒。贫困生本就贫困,何以要请捐助者、学校工作人员、村镇干部吃饭?但是,若以通俗人情视之,操盘了捐助这件大好事的校领导和村镇工作人员拿出捐助资金中的一部分钱来答谢有关人员,继而保持关系和谐,也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规矩上的原则性与道义上的正义感,有时是完全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工作法则”相悖的。尤其是在一个基层小学层面。捐资仪式,也算是这所学校搞的比较大的仪式活动,学校也邀请到了多方与会人士。常理告诉我们,学校管饭招待,在有些范围内还是属于正常的公务接待。但拮据的基层小学,动点挪用其他款项的念头,也并不奇怪。

    在网上,许多人在新闻报道后面评论中表达了对宋庙小学校长的“同情”。关系要维护,客人要招待,地主之谊要尽到——只有这样,捐资人、中间人才可能会在来年继续捐资,这所学校的贫困生,才有可能会继续受益。但是,善款不能他用是最起码的规矩,请如此多的公务人员吃饭,必然有违规的嫌疑,当现实中有情理与规矩上的合理性产生冲突,对“贫困生请吃饭”的理解也就越加复杂了。

    不必讳言,“请领导吃饭”的老话题,在当下基层中仍然风气犹盛。不可否认,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八项规定”发布以来,从上至下我国的吃喝风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关系的维护尤其是求别人办事过程中的“媚权”与“媚上”心态,仍然在许多基层工作人员的心中根深蒂固。如果监督到位,则吃吃喝喝之风可能会有所收敛;如果监督不能到位,则吃吃喝喝就仍然会成为普遍现象。

    据了解,此事件之中,当地教育部门的纪检干部曾试图协调沟通有关当地媒体并“摆平”了报道。但“纸包不住火”,只要是“贫困生请吃饭”存在争议和违规问题,则迟早有一天这件事会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这说明,在吃吃喝喝这样的事上,规矩仍然要盖过情理。丢掉了规矩上的正义,情理上也从来不存在所谓的合理。(王传涛)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