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脱贫路上,携手同心合力攻坚

11.06.2016  19:24

火热的建筑工地,传递着农民盼望住进新房的热情。

连日来,记者在保山昌宁县、施甸县、怒江泸水县、香格里拉维西县采访扶贫攻坚,看到各地农村都在热火朝天地盖新房。

昌宁县副县长赵新华说:“为了让老百姓搬得出住得下,县里都是拿出靠近集镇、靠近集贸市场、交通方便的‘黄金地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施甸县财政局局长赵开智说:“该县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6620户26480人,时间紧任务重。省财政厅通过省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累计向施甸县易地扶贫搬迁平台公司注资9461万元,保障县级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需求”;

在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怒江州,2013年至2016年4月16日,省财政共安排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12亿元,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溜索改桥、扶贫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

维西县有贫困人口9878户36810人,2016年计划搬迁贫困人口4356户17690人。在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规划院的全程指导和帮助下,委托8家设计单位完成了113个项目点的设计工作,其中74个点已开工建设……

在近十天的采访中,村干部谈得最多的是省里的新政策:6万元财政资金补贴,6万元银行贴息贷款,村民投工投劳,自己再出一两万元到五六万元不等,就可以拥有一栋自己的新房子。

群众的热情、干部的热议背后,是我省政策惠农、财政资金扶贫、银行贴息贷款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做得实在、取得实效的生动体现。

为此,记者采访了省财政厅厅长陈建国,请他介绍一下我省是如何组织和发挥财政资金在扶贫攻坚中的保障力量?我省要完成与全国同步消灭贫困户需要投入多少财力?国家的资金支持是否开始“发力”?

精准施策 各级政府财力投入巨资

云南有9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片区县,数量居全国第1位;2015年底仍有471万贫困人口,仅次于贵州居全国第2位;贫困发生率达12.71%,比全国高一倍多;全省有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迪庆藏区、滇黔桂石漠化片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达12.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还有3个州(市)没有通高速公路、6个县不通高等级公路;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云南山高谷深,地震、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因病、因灾、因学、缺水、因残致贫问题较为突出……与繁重的扶贫开发攻坚任务相比,云南省财力薄弱。自分税制以来,云南省人均财力增幅位居全国末端,更加凸显了云南省扶贫攻坚任务的艰巨。

在这样的情况下,云南如何按时、全面完成扶贫攻坚目标任务?

陈建国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采取超常规措施,拿出过硬办法,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贫困地区都不掉队、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落伍、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落下,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严峻形势,全省各级财政部门积极以新视野、新手段开创财政扶贫新局面。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要求,陈建国提出了“八个一起抓”、“八个到位”、“七个好”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确保财政资金扶到根上、扶到点上,取得实效。在财政扶贫工作思路上坚持解决脱贫与巩固脱贫、基础设施建设与培育产业、增加收入与提升素质、就地扶贫与易地扶贫、近期扶贫与长远扶贫、政府引导与自力更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保护生态与开发资源等“八个一起抓”;在工作措施上坚持认识、感情、人员、责任、措施、资金、协调、督查等“八个到位”;在工作目标上着力建设“七个好”扶贫工程,即盖好安居房、修好致富路、造好稳产田、抓好增收业、育好文化人、护好环境美、选好带头人。

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我省建立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省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本省专项扶贫资金的30%,在中央和省级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要求州(市)、县(市、区)政府建立与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相适应的增长机制。

从2016年起,通过压缩省直各部门公用经费10%、统筹省本级专项收入20%、统筹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20%、统筹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19%、统筹由专项收入转列的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0%,全部用于扶贫专项资金,共筹措安排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1亿元,比2015年的13.1亿元,新增17.9亿元,增幅达136.64%。

加大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撬动金融支持扶贫。省财政一方面降低了涉农企业、农户的贷款成本,同时以贴息资金的方式,撬动更多银行贷款流向农民、流向农村。2015年,共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贴息资金5.55亿元,围绕扶贫到户贷款及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累计引导金融信贷资金投入131.6亿元。 2016年,省财政继续安排扶贫到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试点资金1.5亿元,通过3年的财政资金投入,实现了93个贫困县试点的全覆盖。

为做大向国家相关银行贷款的规模,省财政厅牵头组建了贷款平台公司——云南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以及国家政策性金融贷款等资金的承接平台;各县也相应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平台公司,积极撬动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贷款。截至今年5月中旬,农发行审批我省扶贫专项贷款金额793.57亿元,并投放贷款261.65亿元。根据中央安排,农发行、国开行将有227.5亿元政策性贷款即将到达,有效地支持了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我省还成立了云南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专门负责解决农业农村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加快扶贫安居工程建设 让群众安居乐业

怒江州泸水县金满村是一个白族“直过”村,依山而建,每当三月桃花盛开的时候,400多间深褐色茅草房、板板房点缀在桃花深处,美不胜收。然而这“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美丽村庄,村民的日子却过得很艰难。不仅住家的板板房都是建在40度左右的山坡上,耕地也分布在这样陡峭的山坡上。

村委会主任沈光干说,村民住的板板房又透风又漏雨,可是大家没钱盖能遮风挡雨的好房子。全村人均年收入仅1000元出头,财政资金给的惠农补贴1000多元。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里有11个村民小组,407户、1607人,村里六七年前通的电。七八年前通了“毛路”,步行到怒江边的公路,要走3个小时。

即使在如此偏僻的村子,新中国建立初期,解放军都走进来了。说起共产党解放军,74岁的细载老人显得异常高兴。“毛主席给我们针和线、盐巴,现在政府又要帮我们盖新房子了。

在村里陡峭的山坡上,一幢轻钢结构的样板房正在建造,60平方米的房子,再带30平方米的小院。“我们计划实施205户易地扶贫搬迁。村庄规划和房屋设计已基本完成,因地质部门提出这里土质疏松,只能用轻型建材盖房。我们的信息有限,州、县两级相关部门还帮助我们联系了相关公司。建一户房需要十多万元,建档立卡户有6万元财政资金补贴,还有6万元银行贴息贷款,村民投工投劳,自己再出一两万元,就可以住进新家了。可是怒江要找块可以盖房子的地实在太难了,到处都是高山峡谷,山对面的63户因实在找不到搬迁地没有纳入这次搬迁计划,我们正在找地方实施第二批易地搬迁。”泸水县扶贫办主任张畅军说。

这只是我省开展安居房建设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我省累计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7.84亿元,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69万户44.06万人,但仍有30万户100万人居住在“可持续承载能力弱、基础设施投入成本高、生态破坏大、地质隐患大、基本生活难保障、社会保障难覆盖”等“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区域。为此,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2015年印发《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省财政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进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围绕我省易地扶贫搬迁的投资需求,通过“整合财政资金、撬动政策性贷款、农户和社会筹措”等办法,省财政厅积极筹措资金816.8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券63.4亿元,整合部门专项资金41.4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52亿元,专项建设基金32.5亿元,国家中长期政策性低息贷款227.5亿元,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贷款400亿元以上。

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包括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内,政府资金投入愈来愈大,政策要求越来越精细、资金监管要求越来越高。

陈建国说,财政部门作为政府扶贫资金的监管部门,在扶贫工作纪律上要坚持“八个不准”,即不准向基层提出任何不合理要求,不增加基层和帮扶对象的负担;不准接受基层的吃请和超标准住宿,按省相关规定按标准自觉交纳伙食费和住宿费;不准收受基层馈赠的礼金、礼品(包括土特产、纪念品和其他物品);不准参与公款娱乐消费,不得出入带有私人会所性质的场所;不准接受基层的层层陪同和迎送,严格控制随行人员,切实做到轻车简从,不给基层增添麻烦;不准使用公车办私事或利用公车、公款组织到景区游玩,不得绕道到工作地以外的地方进行非公务活动;不准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关系;不准利用手中权力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上谋取私利,搞权钱交易,做有损财政干部形象的事。

实施兴边富民工程 激发边境地区发展活力

滇西边境片区是我省四大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5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该计划以25个边境县110个沿边乡镇所辖373个沿边行政村(社区)为范围,覆盖3783个自然村、23.6万户、92.8万人,兼顾沿边19个农场。计划通过3年努力,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计划总投资65.6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性资金投入62.1亿元。省财政深入贯彻落实相关规定,多措并举,推进边境地区精准脱贫。

依据财政部关于加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省财政建立了沿边居民定居补助政策,采取单独算账,通过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一并下达的方式,将资金补助到边境县市,由边境县(市)依据统计调查情况按标准据实发放。2011年至2014年共发放边民定补资金95413.8万元。

为了促进口岸通关便利化,逐步改善口岸设施和运行条件,以边贸繁荣促边民增收,省财政设立了口岸建设专项资金。2011-2015年,省财政共安排10亿元口岸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全省各类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支出,全省各类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焕然一新,通关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相关会议要求,从201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2亿元,共筹措8亿元用于支持25个边境县实施“边境一线兴边富民片区综合示范项目”。同时,与省发改委一道,创新资金分配机制,加大资金和项目整合,将兴边富民综合示范区作为我省兴边富民工程的思路提炼区、成果展示区、稳定典型区和发展样板区进行重点打造,进一步激发基层和群众在兴边富民工程中的活力,增强各级各部门在兴边富民工程中的凝聚力,挖掘了边境地区发展的潜力。

为加快瑞丽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和发展,根据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202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1亿元综合财力补助;2011年5月,为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省政府决定批准麻栗坡(天保)、耿马(孟定)、腾冲(猴桥)、孟连(勐阿)、泸水(片马)和勐腊(磨憨)为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并由省财政对具备启动条件的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各补助1000万元启动建设经费;2013年,省政府出台专项政策,对进展较快的磨憨跨境经济合作区、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予以支持,2013年-2017年,省财政每年分别给予西双版纳州磨憨跨境经济合作区、红河州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5000万元综合财力补助;2014年省政府出台支持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的相关政策,2014年-2017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5000万元综合财力补助。通过省财政多项政策和资金扶持,有力促进了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快发展。

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制定了《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等3个纲领性文件,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作为核心,聚焦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迪庆藏区和石漠化片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怒江州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行动计划(2016-2020年)》计划总投资451.93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性资金投入279.7亿元。《迪庆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计划总投资184.59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性资金投入113.53亿元。《昭通市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计划总投资98.8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性资金投入60.04亿元。此外,省财政还专门设立了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支持革命老区发展,2016年从省级财政资金中安排了1亿元。

为做好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扶贫攻坚,201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省启动实施西盟孟连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至2016年结束。用两年时间整体解决西盟县、孟连县农村危房改造安居工程和易地搬迁整县推进问题。共涉及农村危房改造22002户,易地扶贫搬迁2966户。按农村危房改造每户补助金4万元,共需资金8.8亿元,其中省级筹措4.4亿元,市县筹措4.4亿元;易地扶贫搬迁每户补助10万元,共需资金2.97亿元,其中省级筹措2.37亿元,市县筹措0.6亿元。

编制《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到2019年实现“直过民族”集聚区18.75万户66.7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计划总投资343.92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支持110.28亿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1.32亿元,省级部门整合30.26亿元,州(市)县财政投入9.06亿元,争取集团帮扶20亿元,信贷资金104.99亿元,业主自筹28.03亿元。

9天的采访中,记者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感受到的是政府让全部贫困户摘帽绝不是一句口号。从国家到省里,从州市到县乡村,干部群众扭成一股绳,合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热潮涌动在云岭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