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伟率队调研滇池面山"五采区" 建议植被修复应列出时间表

14.04.2016  08:43

    滇池面山“五采区”治理是滇池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2至13日,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张建伟率队对“五采区”治理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组认为,近几年“五采区”的生态治理初见成效, “五采区”植被恢复对于滇池流域生态建设意义重大,这项工作刻不容缓,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列出植被修复的时间表,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将这项工作圆满完成。

    12日,调研组先后深入实地,对官渡区子君山采区,盘龙区两面寺采区、九龙湾采区、长虫山采区,五华区长虫山采区、石盆寺采区、老青山采区、平顶山采区,西山区石咀、白沙地采区和普坪采区等9个采区的植被修复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中了解到,各区在植被修复中基本都采用了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计划将“五采区”变为郊野公园,但是,多数采区地处禁建区和限建区,导致企业经营用地指标无法落实,企业难以找到利益回报点,目前很多企业因垫资较多,出现融资困难。

    在昨日举行的座谈会上,委员们认为,“五采区”治理对于保护滇池具有重要意义,做好这项工作是加速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辖区政府要将其提高到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委员们建议,“五采区”治理投入的资金巨大,应继续以引进社会资本为主的方式来解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五采区”已被城市包围,应该对土地使用规划适当调整,将“五采区”列为城市公园建设,一方面帮助企业脱困,一方面为市民增加休闲好去处;在“五采区”植被修复中,要注重考虑重建水系,注重保护周边山体的植被,还要特别重视消除发生次生地质灾害隐患。

    会上,张建伟强调,“五采区”治理的目标是建设滇池流域绿色生态屏障,各区要高度重视,要尽快列出工作时间表,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治理工作。在治理工作中,要有法治思维、法治理念,通过法治措施,保持生态建设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建议市政府建立“五采区”治理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科学规划、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将这项工作落实好,并力争将“五采区”治理纳入滇池治理考核中。

     相关

    33个采区植被修复完成84.2%

    在昨日举行的市政协调研滇池流域面山“五采区”植被修复工作座谈会上,市五采办介绍,截至本月初,33个采区已累计完成滇池流域面山及其他重点区域“五采区”植被修复任务9580亩,占植被修复总任务11382亩的84.2%。

    “五采区”是对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和砖瓦窑区域的统称。过去,昆明市在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长期以来对石料、砂土、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然景观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甚至诱发自然灾害,直接威胁和破坏人居环境,特别是滇池流域面山及城市周边、风景名胜区、交通干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开采行为,既破坏生态资源,也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2007年以来,昆明市为加强滇池流域及其他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通过人大立法,将滇池流域及其他重点区域的等“五采区”实现全面关停,转入修复治理阶段。截至2008年,滇池流域共关停“五采区(点)”636个。

    2007年至2011年,全市已实施植被恢复的“五采区(点)”有99个,植被修复面积9412亩,剩余364个采点按照植被修复项目连片规划管理的原则,将其中344个采点整合为33个采区,实施植被修复及郊野森林公园建设。

    整合后的33个采区中,19个纯植被修复治理的采区,目前共完成植被修复3872亩,完成率96.3%;6个主要采取市场化方式以郊野森林公园建设进行植被修复的采区,共完成植被修复5708亩,完成率77.5%;7个采区列入片区开发;不再进行植被修复的五华区海源寺采区维持现状。(昆明日报 记者马雪荣)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