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话剧院坚守小剧场话剧 培育市场培养观众

25.08.2016  19:35

伴随着清脆悠扬的吉他声,“最后一班午夜列车,悄悄带走的青春……”一群青年们在舞台上欢快地歌唱,台下观众齐刷刷地用手打节拍。今年30岁的张倩追话剧半年有余,看过电影、电视剧版本,这一次她更想感受一下话剧版本的《杜拉拉升职记》,也借此来回顾当年自己的求职经历。小剧场话剧总是能以其独有的互动性和亲近性,引领观众融入剧情。

杜拉拉升职记》在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剧场演出两场后,《双面胶》、《和空姐同居的日子》、《疯狂的谎言》等精彩话剧将陆续上演。从2013年8月开始,每个月8场,一年100场,省话剧院周末小剧场话剧演出整整坚持了三年。演出之多,档期之密,定时定点,云南小剧场话剧逐渐被市民认可和接受。周末休闲时走进剧场看个话剧,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文艺的都市文化消费。

为何要走小剧场话剧发展之路,省话剧院院长马捷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化生活时代的到来,舞台艺术已经不是观众必须选择的文化消费方式,加之一些舞台艺术作品不接地气,导致观众离剧场越来越远。通过编排新鲜好看又接地气的小剧场话剧,或许可以成为培育市场、找回观众的突破口。于是,2013年省话剧院开始着手准备小剧场话剧。尽管北京和上海的小剧场话剧很火爆,但也不能照搬,还要结合云南的实际去借鉴、摸索。我们购买一些在演出市场获得检验和成果的剧本版权,由我们自己来排演。2013年8月《疯狂的谎言》在云南艺术客厅进行首演,正式开启了云南省话剧院的小剧场话剧之路。

2013年至今,省话剧院先后出品了《疯狂的谎言》、《爱情合伙人》、《钱多多嫁人记》、《www.com》等12部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优秀话剧。为了培育市场、培养观众,该院从尝试性演出转为常态化演出,从不定时演出变为固定每周五、周六演出,从不定点演出到固定在工人文化宫剧场演出。通过长期不断的坚持,目前该院每场演出的上座率约为六成,固定粉丝群达到了四千余人。

2014年到2015年,省话剧院连续两年推出云南小剧场话剧全国邀请演出季,将一些全国的优秀剧目介绍到昆明。通过名剧效应,来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培养他们对话剧的兴趣,这样他们才会逐步关注到本土的话剧。”马捷说,“为了给更多的人普及话剧常识,话剧院还开办了多期《公益行动·话剧大家谈》活动。”邀请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温鉴非教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立新等多位专家,通过声、台、形、表等方面向广大观众介绍如何认识和欣赏话剧。创办戏聚汇自媒体平台,与高校、民营剧社组成云南小剧场话剧联盟并协同展演,举办云南小剧场话剧人沙龙活动,省话剧院竭尽所能为小剧场成长提供丰厚的土壤。也正是从培育市场的角度出发,小剧场演出票价一直控制在50—100元之间,为的是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分享戏剧之美。

小剧场话剧的魅力在哪里?话剧迷王涓说:“演员离你那么近,你甚至能感觉到他们细微的呼吸,你可以领会他们的每一个眼神,好像他们诉说的对象就是你,在这个空间里似乎没有舞台的存在”。

省话剧院的小剧场话剧如今已成为品牌,昆明由此形成了一股话剧热,民间很多热爱话剧的年轻人纷纷投入到话剧制作行列中。元动剧场、莲花池庭院剧场、南强街88号剧场等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滇都斜阳》、《问心》、《剧变昆明》等本土题材的原创话剧轮番上演。目前,昆明民营小话剧组织已达十余家,更重要的是,观众开始自掏腰包买票走进剧场,民间蕴藏的需求渐渐释放出来。云南大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庞境介绍,他们制作的原创话剧《雀儿》首映上座率达85%,小剧场话剧市场潜力巨大,对此充满信心。

随着民营剧社越来越多,话剧市场也会越发丰富多彩,更有利于话剧良性生态圈的形成。小剧场话剧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我们看到了收获和希望。”马捷说,“这三年来,通过小剧场话剧演出,我们培养一批云南省话剧院优秀的导演和青年演员。”青年导演唐伟导演了省话剧院一半的小剧场话剧,其中《疯狂的谎言》《钱多多嫁人记》最受观众喜爱,演出场次共计42场。对于小剧场话剧,唐伟说,小剧场话剧不是一蹴而就的,三年来票房有好有坏,但整体上是稳步前进的,它需要一代云南话剧人的坚守和努力。做小剧场话剧收获特别大,它给导演、演员、舞美人员很多实践和锻炼机会,真正通过排演不同题材、风格的剧目和大量的演出,让整个团队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我们愿意一直这样坚持下去。

收获多多,但是困难也多多。在这个剧本荒的年代,要想找到好的剧本很难,能反映本土原创题材的好剧本就更难。”马捷表示,“这三年来排演的小话剧大体都是喜剧类、都市情感类,单一的剧目类型会让观众视觉疲劳,接下来剧院努力的方向是开启原创小剧场话剧之路,贴近本土接地气才能留得住观众。社会关注度低,也是话剧人的一大痛点。培育市场、培养观众,不是依靠一个院团就能做到,它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共同关注参与,才能形成成熟的市场。希望更多的组织和个人介入到舞台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共同努力助推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