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先行 释放活力 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亮点频现

23.12.2015  12:08

  美编 张维麟 制图

  “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试点工作承载着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路径、树立标杆、积累经验、蓄积动力、激发活力的重要功能。在云南各级改革办成立近两年之际,省委改革办召开全省改革办主任会暨改革试点经验总结交流会,各试点单位总结交流试点经验,展示改革工作亮点,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放大示范带动效应,依靠改革释放新活力,为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劲动力。

   省工商局: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作为今年云南省重大改革事项,省工商局加强部门协调,会同省质监局、省国税局共同建立了省级“三证合一”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各部门完成了各自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做好新登记模式涉及的业务培训,确保新旧登记模式有序衔接、平稳过渡。

  推进过程中,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加快部门间系统对接,并建立相应的数据交换共享机制,省工商局完成了工商、质监、地税、国税四部门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于9月21日上线试运行,9月29日正式投入使用,部门间实现了互联互通。

  9月29日,云南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全面启动,办发了首张全国统一赋码的“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了该登记模式。

  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登记制度改革一个多月来,极大地便利了企业创设,申请人不需要再跑三个部门,只需在工商部门一个窗口、填写一张表格,并且在3个工作日内就可拿到“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实现了信息共享,为消除信息隔阂、整合行政资源、建立完善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提高了服务效能,通过简化办事手续、优化审批流程,达到了提升行政效率、节省行政成本的目的,用服务的高效能提高了改革的高质量。

   省检察院:首批员额制检察官初选工作完成

  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沈曙昆介绍,省检察院确定了昆明市、普洱市2个市级检察院及昆明市的西山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市的思茅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4个基层检察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试点中既有省会,又有边疆,既有案件量大、保障条件好的中心城区,又有少数民族自治县,确保了试点单位具有代表性。

  按照《云南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云南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检察院首批入额检察官初选办法(试行)》规定,6个试点检察院首批初选可入额172名检察官。在充分动员部署和严格报名、资格审查的基础上,今年9月29日,组织了6个基层检察院的所有报名人员进行了统一考试。目前,考察合格的拟任人选经过严格把关后已上报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

  实施司法责任制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举措,为贯彻中央深改组《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安排部署,省人民检察院进行了专题研究,召开培训会,起草了检察官权利清单,研究完善检察官业绩评价体系,指导基层检察院开展内设机构整合,目前,已经指导西山、寻甸、思茅、景谷等基层试点检察院进行了大部制整合。

  此外,在检务公开方面,全省检察系统拓展公开范围和内容,推进案件信息公开、检察政务信息公开、检察队伍信息公开,丰富公开形式。在提起公益诉讼改革方面,确定了昆明、曲靖、红河等8个州市作为试点地区,并明确了试点案件范围、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今年10月,昆明市检察院召开了公益诉讼工作推进会,集中梳理筛选了行政公益诉讼线索3条,待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同意后启动公益诉讼。

   昆明市:争当全省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

  昆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柳文炜介绍,昆明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既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加强统筹策划、鼓励创新突破。目前,共开展包括国家、省、市三个层级的试点任务64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狠抓经济领域改革试点,为稳增长注入强大动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试点,国企分类监管、薪酬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5项改革试点走在了全国前列。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营改增”试点范围不断扩大,累计减税21亿元。国家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创新试点成效显著,形成“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政府监管”新模式,电子化交易总额达434亿元,成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昆明样本”。

  狠抓民生事业领域改革试点,让市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紧紧围绕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改革试点,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改革试点,推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金鼎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去年实现广告收入10亿元。积极推进教育领域体制改革,实施“政府+社会”办园模式、小升初招生“电脑摇号”等试点,缓解“入园难”“择校难”等问题。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共向患者让利6.8亿元,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在全国率先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

  狠抓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在全省率先启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合一”编制工作,不断优化空间规划体系。狠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与浪潮集团合作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全省第一条社区“光网”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促进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玉溪市:探医改新路惠大众民生

  玉溪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洪云介绍,玉溪市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从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出台一系列保障措施,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探索具有玉溪特色的医疗新路子。积极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解决“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的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建立“基本医疗有保障、大病救助建机制、慢病门诊可补偿”三大机制,让群众看得起病。将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120元提高到260元,大幅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建立新农合大病救助制度,将糖尿病等14个病种纳入门诊慢性病统筹管理,实现门诊限额补偿。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让基层医疗机构看得好病。实行提升乡村医生素质行动,建立乡村医生准入、退出、保障、招聘、培训、绩效管理6大机制,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难题,确保队伍稳定。启动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县级医疗机构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全面托管,规范业务管理,提升诊疗水平。

  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诊疗水平。在全省率先启动卫生信息化建设,联通市到村四级医疗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优化诊疗。目前已建成市级数据中心,研发了集基本诊疗与公共卫生管理于一体的卫生信息化系统,全市医疗机构上线率达93.3%,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84.4万份。

   大理州:树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标杆

  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李雄介绍,大理州以试点工作为突破,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引入PPP模式建设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一期工程总投资34.68亿元,已先期启动双廊片区截污治污项目建设。健全生态补偿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动洱海资源有偿使用费用征管工作有序开展。加快推进大理市“多规合一”试点,突出洱海流域的生态功能,推动流域绿色、环保、低碳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试点工作,制定了《大理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完成洱源县、大理市上关镇和银桥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湿地保护开发长效机制,以鹤庆草海湿地保护与管理为试点,推进社会组织参与湿地保护管理机制改革。开展东湖湿地用地方式和建设资金融资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湿地市场化建管养机制,促进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开展大理市污水处理、垃圾收处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排污费征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设、管理、运营的新方法、新思路,推进治污项目市场化运作。推进苍山洱海国家公园申报试点工作,探索资源保护与开发紧密结合、良性互动、持续推进的管理机制。

   保山市: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难题

  现代城市道路下市政管线错综复杂,传统的埋设方式对道路“拉链式”开挖,极大的影响着道路交通、城市美观和居民生活。为解决这一难题,有序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减少地下管线建设重复投资,保山市决定于2013—2017年间,投资29.9亿元在中心城市建设综合管廊128.9公里,将电力、通信、广电、供水、燃气、污水、中水等管线纳入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管理。

  在具体实践中,保山市大胆开拓创新,通过技术革新、改革投融资方式、强力统筹、多途径扶持等方法,有效破解了管廊建设中规划难、融资难、入廊难、偿债难等问题,目前已完成投资9亿元,建成综合管廊22.4公里,初步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新路。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保山市确定了不同综合管廊分布模式,攻克了管廊交叉、过河和燃气管线进仓等技术难题,制定了《保山市中心城市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开发专项规划》和《保山综合管廊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确定了建设不同标准化的管廊干道、次干道及每条街道下的管线规模及空间布局,保证管廊建设科学、经济、有效。

  在建设过程中,保山市改变以往全靠政府投入的老观念,采取了PPP等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社会化、多元化;采用提前收取租金、建立特许经营机制、出台优惠政策等方式,实现顺利偿债,确保项目可持续健康运行。同时,保山市还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动员国有企业积极承担责任,保证电力管线首先入廊,明确各专业管线单位的权属,通过科学安置降低后期管理维护成本,实现了中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快速有序推进。

   通海县:发展电子商务助推高原特色农业

  今年6月,通海县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以此为契机,该县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高原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打通农村商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确立电子商务发展目标后,通海县积极寻求合作平台,于今年4月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农村电子商务试点县合作协议,在全省率先开启“农村淘宝”模式。7月,通海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县级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运营,神州买买提公司等多家电子商务企业入驻该中心,加快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步伐。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在全县设立了50个村级服务站,县级服务中心平均每天向各村级服务站发出包裹700余件。预计今年底,全县村级服务站将建到80个,覆盖所有村庄,群众可以实现不出村就能购物。

  电子商务中心成立以后,培训、指导传统企业拓展销售渠道,帮助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目前,贝斯佳食品有限公司、通海杨氏天然产物有限公司等多家本土龙头企业已经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带动1000多人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同时,随着网络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带动全县建成了乡镇配送中心3个,农家店91个。

  下一步,通海县将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物流配送综合服务体系,提升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对接更多的农产品直接参与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加速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和产业链提升,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施甸县:流转一份土地获得三份收入

  施甸县山邑村,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为主,效益低、增收难、致富慢,致使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造成全村四分之一的土地荒置。

  土地荒废怎么办?村党总支决定成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动员农户广泛参与,以入股、合作、转租等方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并结合村子的气候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红莲藕种植、鲫鱼和小龙虾养殖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解决土地流转后的经营难题,村党总支从土地、人力、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企业发展,把康汇食品公司扶持成为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生态农业、乡村休闲及餐饮服务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去年,康汇食品公司集中收购了合作社生产的小龙虾等农产品,为合作社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

  至此,山邑村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土地流转新路径。从此,一份土地便可获得土地租金、收益分红和劳务工资,可谓一份土地三份收入,土地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最大红利。去年,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14.3万元,翻了3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2000元。

  该村还利用环境优美、湿地面积大、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以“观荷、垂钓、采莲、餐饮”为主线的观光农业,助推土地流转持续增效。到了夏天,每天有2000余人前来赏荷、垂钓,村民趁机修起了旅游栈道、开起了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完)(记者 尹瑞峰)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