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者到武术家:李跃云的武学之路

12.12.2014  18:50

  挥毫

  像很多习武者,李跃云也喜欢与同行切磋。他曾在太极推手中,真正四两拨千斤将对手凌空推到丈外。也曾有过年少轻狂冲动的时候,因对方挑衅,半招将人放倒。如今,对于武学,李跃云有更深的思考:国人需要武术,不仅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修炼品德,不恃强凌弱,更是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不轻易放弃,敢于担当。

   羸弱少年习武 喜水浒爱金庸

  今年52岁的李跃云是地道的昆明人,他个子不算高,但看起来绝对不显瘦弱。这是他近40年练武的效果。

  幼时的他,身体孱弱,记忆中几乎小病不断,出入医院吃药打针更是家常便饭,“经常感冒,父母就带我去打青霉素,要不然就是找中医,熬了多少中药喝,还是经常病。

  尽管年幼瘦弱,但并没有影响男孩子喜欢与同伴玩“打打杀杀”的游戏。彼时,一位邻居——一位老革命,特别偏爱瘦小又伶俐的李跃云,老革命送了一把精美的木刀给他,“有七八十公分长,是把红木鬼头刀,就像真刀一样,老革命说这是她在延安时就一直随身练习的刀。”这把刀让在小伙伴中不占优势的李跃云,有种突然跻身为“武林高手”的感觉,所有小伙伴看到他拿着这把木刀,都退避三舍。彼时的幼童并未想到,当年的错觉在将来会真正实现。

  “家族中有位祖先,大概在清朝的时候曾在军中任过武官,后来就再没有过了。” 有时候,李跃云觉得自己走上学武一途,多多少少有些血脉尚武的因素。年幼时,他就会一边翻着字典一边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尤其是最爱鲁智深这一角色,被人物的豪侠气概所折服,《水浒传》不知看了多少遍依旧觉得不过瘾。再到后来,金庸武侠小说传入大陆,李跃云便成了金庸小说的拥趸。正如后来他在写师傅张静和一文时,对自己如此评论:“本人少喜武侠,尤好中外任侠奇异之事而欲尽览之。”有趣的是,李跃云不仅自己看武侠,还在女儿小的时候也鼓励她读武侠。

  后来,大陆开始流行武侠电影,毫无悬念地,这又成了他的最爱,特别是李小龙和李连杰拍的电影,“因为他们是真功夫,尤其李小龙他本来就是武术宗师,看他的电影就是在看他的武术。

  如果不是兄长的带领,或许李跃云的武侠生涯永远像小说那样虚无缥缈。

  小学四、五年级时,兄长在学校习得一点武术来教他,尽管如今看来十分不成体统,但对当年的他来说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将他领进了武术的殿堂。“我哥跟随一位学生领袖学习拳脚,那时练武不如现在这样流行,几个大孩子也只是练较初级的拳,当时大家觉得那个学生头特别厉害,柔韧性很强,横劈竖劈、拿大顶(倒立)都可以,我哥哥跟他学了回来教我。”因为是家中老小,时常生病的他让两位兄长格外怜惜,教弟弟练武也似乎只是为了让他少生病。上初中时,他又跟随高年级的几个大哥哥进一步练习基本功,学习青年拳、捕俘拳等。

  没有想到,让父母一筹莫展的难题竟然被兄长歪打正着解决了。通过后天的努力,李跃云终于改善了体质,“几十年了基本不吃药,感冒了就出去锻炼一下,出一身汗就好了。

  和当年练武的同伴比起来,明显受益于武术的李跃云显得要更为积极,因为住在学校广播室,每天早上需要放广播,于是早起练踢腿、蹲马步、拿大顶(倒立)、举哑铃这些基本功,也是从这时起,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得到了锻炼,为日后练武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