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永驻彩云南
专注
讨论
建言
聆听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孙晓云 张彤
杨峥 雷桐苏 顾彬 周灿 陈飞 摄
本报记者 谭雅竹
绿水青山,是上天给予彩云之南的美好馈赠。“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为祖国南疆的美丽花园。”党代会报告中勾勒的美好蓝图让代表们向往、振奋,围绕森林云南建设、九湖治理等内容,代表们说经验、谈建议。生态文明这个代表们口中的热词,正厚植于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心中。
加大治理力度
守护绿色“生命线”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大理要先行。”孔贵华代表开门见山。
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把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保护好洱海”的嘱咐牢记心间。
洱海保护力度之大、决心之坚,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十三五”期间,大理州将实施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六大类工程124个项目,总投资217亿元;今年共实施22个项目,截至11月底已完成投资21亿元,接近“十二五”时期投入的总和。
如今,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洱海保护将实现从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从环保部门单打独斗到多部门联手共治,从末端截污治污到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变。
为破解资金瓶颈,当地不等不靠,采用PPP模式、银行贷款等多渠道积极筹资。孔贵华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代会精神,坚决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洱海一池碧水。”
在全国率先出台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成立全国首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协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云南有丰富实践,更有积极创新。
张纪华代表注意到,“生态文明”四字在本次党代会报告中被多次提及,这让他倍感振奋:“下一步我省在生态环保工作中,将做到坚持“两山”理念,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推进环境质量提升;坚持党政同责,严格履行环保责任等八个坚持,并构建质量目标体系、环境防控体系等八大体系,以切实有力的行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保护发展并行
集聚绿色新动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报告提出的“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普洱代表团中引发了强烈共鸣。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目前普洱市绿色产业增加值占传统GDP的比重达到71.5%。卫星代表介绍,普洱市将继续全面推进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社会绿色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低碳示范城市(县、镇)“八大试验示范工程”,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为全省发展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许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提到,不少曾经贫困的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林业产业,满眼葱翠变身“绿色银行”,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诠释。
有产业的绿色发展,也有城市的绿色发展。刀文代表说:“在马龙的城市建设中,我们立足生态绿色生命线,实施全民绿化、生态修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县城园林水平。”目前,良好的生态效应已经凸显,游客纷至沓来。马龙县又因时因势提出打造“运动休闲之城”,让城市更有品位和韵味。
从生态资源到生态资本再到绿色产业,对如今的云南而言,保护与发展并非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是互促互进、和谐共赢。
动真格求实效
夯实绿色发展路
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覆盖全省的全面生态指标考核体系、正在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顶层设计的不断加强,为全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报告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张纪华代表介绍,从明年开始,我省将每两年对全省16个州市进行环保督查,内容包括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情况等方面,届时将对保护环境不力、解决问题不力的党政领导严格追责。
动真格、用真功、求实效的举措,带来的是碧波荡漾、山幽林茂。这些天,云南的蓝天白云再度“刷爆”朋友圈,自豪之外,许多代表也提出,除了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固化为制度,还应让其成为全省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当前,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正在云岭大地深入开展,习雁代表认为:“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要取得实效,群众是主体。”他同时带来的经验是:“在‘四治’中,元谋县畅通公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政府角色从‘划桨人’转为‘掌舵人’,把政府和市民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了‘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实现了城乡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顶层设计有准度、制度保障有力度、全民参与有热度,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