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让人才流动成为经济转型的保障

24.01.2016  10:12

    2016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9.1亿人次,比上年春运增长3.6%,堪称“史上最大规模人类迁徙”。2015年,行业不同,前景不一。有人因此赚了大钱,有人收入减少,春运路上充满了各种情绪。

    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的流动,行业的消长,本就是改革与转型的应有之义。

    流动包含了两层含义,人的迁徙和行业的兴衰。

    迁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常态。甚至可以这么说,先有大迁徙,后有中国人。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乃至命运的影响下,中国人远投他乡,然后让他乡变故乡。

    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湖广填四川,填出康乾盛世。此后,又有了“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其结果是,东北的繁荣,以及自清代晚期以来,南洋华人中的杰出人士不断反哺大陆。

    抛开文化交流、碰撞的深层次原因不谈,但从表面上看,人的流动会带来繁荣。

    这也是当下,各个地方政府都在致力于吸引人才的原因。需要注意到的是,人才并非单指那些业内专家等传统意义上的“人才”,人才应当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

    在“新常态”下,改革与转型,更依赖于新的意识与思路。现在,我们的经济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来保持活力,这就需要更多的有文化、有思想的年轻人,聚集这些年轻人,让这些年轻人成为企业与社会的中坚力量。

    其中的必要性不言而喻。30年前的改革开放,依靠的正是年轻人从西部走向沿海,从国外返回国内。他们迅速接受并且利用了新的制度、观念、技术,让中国走向繁荣。而如今的年轻人,更容易放弃传统的经济衡量标准,更熟悉基于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更能在改革与转型中发挥作用。

    昆明需要考虑的是,在呈贡已经定位为现代化科教创新新城的同时,如何留下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同时吸引更多的外地年轻人。应当意识到,在物质生活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年轻人而言,吸引他们的与其说是收入,倒不如说是成就梦想的平台。所以,让人才流进昆明,我们应当打出更多的“感情牌”与“梦想牌”。

    而行业的消长,则是改革与转型的必由之路。在“新常态”下,要在增速放缓的同时提高增长质量、提高效率,就必须有一些行业逐渐衰退,有一些行业蓬勃发展。

    也就是说,对于某些不符合经济转型要求的企业而言,对其“输血”是效率低下的。政府部门要正视每一个行业的生死,竞争与淘汰是提高效率最好的办法。对于那些蓬勃发展的行业,政府需要做的,是最大程度给予其生存空间和政策便利。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人才流动和行业消长能够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人才留下得越多、流入得越多,新兴行业、赚钱的行业越多,那么一个地区的发展就会更快,改革与转型的阵痛也就越小。

    认识到这一点,城市的管理者在引进人才方面,就会更加注重年轻人,在引进企业时,也就不会仅关注那些大企业。这将导致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福利越来越完善,投资机会越来越多。

    无论是几个世纪前的“康乾盛世”,还是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都在提醒我们,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让人才的流动成为改革与转型的保障、抓手和破题之眼。(尹一)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