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盟:擘画乡村振兴图 奔赴美好新生活

09.09.2022  17:19

  近年来,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马散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聚焦“两示范一胜地”“四高四区”建设目标,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条底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积极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接续奋斗,绘就乡村振兴绿美画卷。

   以“党建红”引领航向 描绘“同心逐梦图

  马散村,地处西盟县勐卡镇东北部,西与缅甸佤邦隔河相望,边境线长5.9公里。在这里曾发出阿佤革命历史中“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第一声呐喊,诞生了西盟县革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青团员、第一个团组织、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个党组织。曾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文明村镇”“云南省民族进步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马散村充分利用“西盟佤族革命摇篮”这一优势,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史学习教育”“两个革命”等载体,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活动,民族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农家作坊,用民族语言发动各民族同胞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好党的政策,维护好民族团结。为切实解决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能力不强、农村党员参与农村治理不积极、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大力实施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乡村人才回引计划、干部规划家乡行动,通过完善村干部考评、党员储备、激励奖惩等机制,充实基层力量,7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4人,有全日制大专毕业生3人;储备村干部后备干部2人,认真落实到村跟岗锻炼机制,有效激活村级力量“源头活水”。

   以“产业金”鼓足钱袋 绘好“增收富民图

  聚焦全镇“红色之乡、记忆之城、肉牛重地、开放之源”发展定位,马散村找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切入点和着力点,巩固推动“种养+文旅”融合发展,有效破解老百姓“靠天吃饭”的发展瓶颈。2021年,全村党员带着1669名群众,发展青贮饲料种植、养殖中华蜂等,实现经济收益169万余元;发动茶农与茶厂抱团发展,提高茶叶附加值,增加农户收入387.2万元。

  深入挖掘民族地方文化特色,采取“奖励+扶持+培育”的方式,组建“雨窝”佤族艺术团、独弦琴演出队,培养非遗传承人,全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努力开辟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省级非遗传承人岩相太,发动30余名民间艺人,组成独弦琴演出队,与村民小组党支部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接待来宾、承接商演等方式,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增收“双赢”。

  牢牢把握美丽村寨建设有利时机,搭建“党建+合作社+电商”平台,增加农特产品销量,大幅度提高村民经济收入。马散村村民娜坏正确应对疫情防控常态下的就业危机,通过挖掘民间织锦文化、开发织锦商品、成立文化公司,在留守中青年妇女中培养管理人才、织锦业务能手、民族文化宣传骨干,每年为群众增收15万元。

  建设佤族文化博物馆、村史室,充分展示佤族群众近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变化,在提高村民文化素养的同时,让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恩情。此外,在建设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积极筹办“生态野果节”,用文化品牌效应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和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型乡村旅游目的地。

   以“生态绿”点靓乡村 绘好“绿水青山图

  马散村作为云南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试点,预计投入6805.42万元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避免“城市思维”,在规划进程中注重植入乡土元素,构建各方参与的多元格局,集民情风情体验、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民族美丽村寨建设正逐步形成。为大力营造发展氛围,深入开展“村庄风貌改善”行动、“一园三清”综合整治,实施道路改宽、活动室改建、绿化带改扩等项目,努力让乡村庭院成为花园、果园、菜园、田园、乐园,以庭院的“小美”带动乡村的“大美”,实现“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庭院创收”。村庄道路绿化、路灯亮化、房屋美化,带给群众的不仅仅是高效、便捷、舒适的生活,还有满满的幸福感。

  永俄寨大学毕业生娜能抓住“绿水青山”这一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挖掘农村休闲体验功能,以“住农家院、品农家菜、看农家景”为“招牌”,把农家乐开到自家门口,通过与周围农户建立餐饮服务、农产品销售等合作关系,实现收益共赢,带动60余户村民实现经济收益20万余元,村民勤劳致富、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以“治理蓝”激活动能 绘好“守边防疫图

  马散村坚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通过“党建引领+网格支撑+群众主体”,勉励群众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政风民风焕然一新。

  严格落实五户联保、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建立“县乡村组户”五级网格管理体系,划分57个单元网格,配备14名网格长,在基础建设、文明治理、打击违法犯罪、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定人定责,通过党员打头阵、群众齐出力,让“小网格”发挥乡村治理“大效能”。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11个抵边村民小组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组干部,认真落实边境线分段管控责任制,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发动群众支持、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凝聚守土尽责思想共识。实行边境地区定点值守和巡逻管控机制,切实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示范作用,认真总结“脱贫工作委员会”和“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的有效做法,探索建立“现代乡村工作委员会”。按照“规模适当、责任清晰、管理便捷”的原则,科学调整、布控村民自治网格,由基层党组织班子带头担任网格长,在基层党员、村民小组干部、致富能手、西盟工匠、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中,吸纳政治可靠、村民认可、能力较好的人员担任委员,“一网多用”、多管齐下,汇聚乡村振兴基层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