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西畴县治理石漠闯新路 力争3年实现群众“十有”

21.07.2015  19:37

平地铺毯子 供图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上官艳君 一条条进村入户的水泥路宽阔平直,一片片浓绿的山林覆盖了往日的荒坡秃岭,一股股清冽甘甜的泉水滋润了农田耕地,一棵棵橘子树枝繁叶茂。在文山州西畴县的江龙村,石漠化综合治理让这个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如今的新农村。

    10多年来,江龙村群众以统筹整治“山、水、林、田、路、村”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使全村的生态环境、村容村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1日,记者在云南省“向贫困宣战 建幸福家园” 文山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龙村的变迁仅是西畴县治理石漠化的一个缩影,如今石漠化综合治理已在全县其他地方铺开,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据悉,在未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之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西畴县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石漠化面积就占了1078平方公里,由此该县成为文山州乃至滇桂黔片区受石漠化侵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整治,全县的石漠化面积已从1078平方公里下降到983平方公里。

    西畴县因石漠化程度较深,曾被澳大利亚地质专家称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在极端性的石漠化面前,西畴县的干部群众别无选择地向石漠化宣战,与顽劣的石头抗争。

    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西畴县采取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的措施,走出了一条“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即“六子登科”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之路。

    据了解,通过“六子登科”治理模式,多年来,西畴县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保护为抓手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让昔日的乱石窝窝变成了生机盎然的喀斯特绿洲。据统计,全县现已完成各项营造林近40万亩,实施封山育林10余万亩、公益林保护61.3万亩,义务植树400万株,森林覆盖率从八十年代初的不足20%提高到了53.3%。

    截至目前,全县已种植核桃15.5万亩、八角8万余亩、油茶2万亩、水果2.1万亩,经济林木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累计治理小流域面积186.03平方公里,遏制了石漠化蔓延发展的势头。

    据统计,近年来西畴全县累计建成各类高稳产农田地13.65万亩,实施土地整理2.36万亩,新增耕地0.42万亩;建成水利工程4.53万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6.8万亩,解决了12.2万人和3.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此外,全县至今已建成沼气池4.36万口,普及率达78%。以每口沼气池年产沼气500立方米和改造一眼节能灶代替3立方米的柴禾计算,每年增加森林蓄积量近13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有1万多亩森林免遭砍伐。

    到去年底,全县累计投入县级财政资金2671万元,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村950个。“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扶贫异地搬迁344户1467人,建成行政村整村推进12个,自然村整村推进204个。围绕“劳务活县”战略,西畴县着力推进劳务输出,打造劳务经济。全县至今有5.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外务工,年创劳务收入近3亿元。

    据介绍,西畴县将对兴街镇三光、拉孩、老街、安乐4个村委会38个村民小组,规划实施“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土地整治、村庄美化、扶贫安居、产业发展、素质提升、公共服务”八大工程,力争通过三年的综合治理,实现群众“十有”的目标,即:人均有1亩以上高稳产农田地、户均有1亩以上经济林果、有1项以上增收产业、有1门以上致富技术、有标准抗震安居房、有安全卫生饮用水、有卫生厩舍、有卫生厕所、有太阳能洗澡室、有就近就业岗位。

     相关新闻:

    云南文山“六子登科”治理模式遏制石漠化蔓延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