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扶贫攻坚侧记:久久为功摘“穷帽”

24.07.2015  12:03

十二五”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把精准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挂钩扶贫等社会扶贫工作,统筹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整乡整村推进、革命老区建设等扶贫工程,扶贫攻坚进入了新阶段。

两项数据就可以体现出西双版纳扶贫攻坚的喜人速度。全州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1.36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49467人,减贫63689人,数量为全省最少;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7.5%降到7.45%,居全省第三位。

唱好“两山”扶贫歌

层山叠翠,公路萦回。栋栋小楼如朵朵红花,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这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勐腊县深山里的克木人村寨。

10多年前,这些克木人同胞仍住着破木棚,以打猎采集为生。在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克木人住上新楼,用上电器,告别了极度贫困,日子越过越甜。克木人生活的传奇变迁,折射的是西双版纳“两山”扶贫攻坚的显著成效。

西双版纳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优势,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启动了“两山”扶贫、克木人扶贫、大卡老寨等专项扶贫,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社会公益、科技培训、基本农田、产业开发等建设项目,使基诺族、布朗族、布朗族克木人的发展水平实现了一次跨越。

基诺族早于2005年实现整体脱贫,成为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成功典范,布朗族聚居地区发展的速度快于全州平均速度,布朗族克木人整体状况达到当地中上发展水平。

按照“政府统筹、扶贫牵头”的原则,西双版纳整合各部门政策资金,向扶贫重点村集中、向重点项目倾斜,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集中力量办大事。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该州在整乡推进、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信贷、互助资金、劳动力转移培训、易地搬迁、安居工程、革命老区、连片开发、太阳能热水器建设、财政奖补资金、勐腊县勐仑镇大卡老寨等扶贫项目中,共投入各类资金186662万元。

持续发力见实效

从勐腊县城出发,1个多小时后,就能走进宁静整洁的曼浓村。四通八达的村道、崭新的干栏式楼房、挂满枝头的瓜果……让人难以想象村民们过去的苦日子。村民小组组长岩糯贺说,2010年以前,曼浓村位于南腊河中游旁,常年遭遇水灾,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

2009年,国家、省、州有关部门顺应村民搬迁的意愿,合力扶贫攻坚,实施整体规划、整体搬迁、整体扶贫。先后投入扶持项目资金约430万元,实施了以安居温饱为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安居、通路、水利、基本农田等扶持发展项目,使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曼浓村的巨变,正是西双版纳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扶真贫、真扶贫的一个缩影。按照“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点片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切实加大连片开发战略,州财政投入6000万元以上资金建设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农村通电、中心校区建设等基础配套设施,集中力量实现连片开发与整乡、整村协同推进。

截至目前,全州贫困地区行政村通达率由54%提高到80%,自然村通路率由70%提高到82%;全州水利化程度达51%;新增耕地4.5万亩,新改造中低产田地40万亩;贫困地区通电、通电话、通电视率从90%提高到95%以上,并实现了行政村和边境一线自然村村村有卫生室和活动场所。

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

输血”变“造血”,西双版纳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使村村产业、户户有收入。

十二五”以来,争取各类产业资金17435万元,信贷扶贫资金规模40540万元,帮助贫困地区群众重点发展橡胶、茶叶、石斛、澳洲坚果、热带水果等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小耳猪、茶花鸡、土著鱼等特色养殖业。2011年至2014年,全州共有25户企业参与社会扶贫开发,投入资金24781万元,项目覆盖7550户33066人。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力更生的大扶贫格局。

突出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2大战略,统筹素质提升、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的3个层次脱贫路径。”副州长柴娟表示,将继续实施整乡(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金融扶贫、安居工程5大品牌建设,聚焦勐海县、勐腊县片区特困地区,做到水、电、路、能源、住房、信息、素质提高、产业发展8个扶持到村到户,打通扶贫开发“最后一公里”,确保实现到2017年勐腊县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摘帽、2020年全州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