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水两年半滇池外海水质转为Ⅴ类

02.08.2016  20:44

    2013年12月29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正式通水。两年多来,从200多公里外的德泽水库奔腾而来的牛栏江水成为滇池水体置换最大的动力和来源,每年5.66亿立方米的“生态水”成为滇池自然水循环体系中的最大亮点。两年半多以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已累计向滇池补水约14亿立方米,通过加速水循环的方式有效降低了滇池水体污染。

        外流域引水

        加快滇池水体循环和交换

        滇池是内陆高原湖泊,调蓄能力差,主要依靠城市排水和雨季径流水补充,与国内绝大多数湖泊相比,水体更换缓慢,平均4年才能置换一次,水体自净能力极差。同时,滇池位于城市下游,入湖河道穿过人口密集的城镇、乡村,会接纳沿途工农业生产的废水及居民生活污水,呈向心状流入滇池,虽然经过环湖截污工程,污水已经很难流入滇池,但处理过的污水与地表水水质标准还有差距。因此,通过从外流域引水入湖加快水循环的方式促进滇池水生生态环境恢复,是治理滇池的关键措施。

        经过前期研究论证,2008年4月26日,云南省确定了从牛栏江引水补充滇池的生态用水方案。作为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六大工程措施的关键性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在实施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等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可有效增加滇池水资源总量和提高水环境容量,加快湖泊水体循环和交换,对于治理滇池水污染、改善滇池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主要由德泽水库枢纽、干河泵站和输水线路工程组成。工程近期重点向滇池补水,改善滇池水环境和水资源条件,配合滇池水污染防治的其他措施,达到规划水质目标,并具备为昆明市应急供水的能力;远期主要任务是向曲靖市供水,并与金沙江调水工程共同向滇池补水,同时作为昆明市的备用水源。

        补水两年半

        滇池外海水质已转为Ⅴ类

        2013年6月16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输水线实现全线贯通,同年9月25日投入试运行,之后经过10天试运行,暂停供水,进入调试、检修阶段等长达3个月的全面体检后,2013年12月29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实现正式通水。随着清澈的牛栏江水奔流而下,德泽水库蓄水经115.85公里长的输水线路后,自流至盘龙江进入滇池,每秒输水设计流量达23立方米,每年可向滇池补水5.66亿立方米。按照滇池蓄水量15.7亿立方米计算,约3年左右可置换一次滇池水体。配合滇池水污染防治的其他措施,引水工程不仅增加了滇池生态环境水质,缩短了滇池水体置换的周期,而且通过加速水循环的方式,有效降低滇池水体污染,滇池也实现了“与湖争水”向“还水予湖”的历史性转变。

        外海水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滇池外海水质类别已由去年同期的劣Ⅴ类转为Ⅴ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9.5,营养状态也由中度富营养下降为轻度富营养。与去年同期比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2.6%,水体透明度的平均值下降13.1%。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磷的平均值分别降低34.1%、26.0%、12.5%。至6月时,外海透明度平均已达0.47米。在这一系列改变中,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水体置换作用功不可没,成为了滇池治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修建草海补水通道

        草海营养状态由重到轻

        去年,我市在积极推进滇池治理工程项目进展的基础上,全面强化滇池流域健康水循环系统的完善工作,在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正式通水通过盘龙江补给滇池外海,以及污水处理厂尾水外排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投入运行的基础上,我市实施并完成了牛栏江草海补水通道工程,对玉带河、篆塘河、大观河、西坝河进行清淤除障和节点改造,从去年5月5日开始,每天约52万立方米的牛栏江水从盘龙江通过玉带河、篆塘河引入大观河、西坝河补充草海生态用水。按之前调度周期情况计算,约每15天可完成一次置换过程,理论上4个完整的调度周期即可将草海水全部置换一遍。

        通水一年多后,草海水质改善明显。同比去年上半年,滇池草海水体透明度上升52.6%,透明度上升幅度较大。数据显示,今年1―6月,草海水质类别为Ⅴ类,其中一个月达Ⅳ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9.9,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与去年同期比较,草海水质类别由劣Ⅴ类转为Ⅴ类;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下降15.1%,水体透明度上升52.6%。主要污染物氨氮、叶绿素a、化学需氧量、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总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平均值分别降低68.6%、66.5%、64.8%、47.4%、40.4%、38.5%、12.9%。至6月草海透明度平均达0.5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