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成的“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 “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到”

23.08.2015  14:37
血肉筑成的“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  “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到” - 人民政府
血肉筑成的“抗战输血管”滇缅公路  “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到” - 人民政府
来源: yn.yunnan.cn

滇缅公路上等待通过惠通桥的车队

滇缅公路上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

□申东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封锁了中国沿海地区,新辟抗战物资输送的大通道,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1937年8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修筑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提议,得到国民政府的赞许。龙云返回云南后,立即进行动员,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克服重重困难,以短短9个月的时间,用血肉筑就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赖以御敌的生命线——滇缅公路。这条公路被誉为“抗战输血管”。

滇缅公路起于昆明,止于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中国境内长959.4公里。从昆明到下关为东段,全长411.6公里的简易公路,在1935年12月已经修通;下关到畹町为西段,长547.8公里,为全部新修。滇缅公路穿越崇山峻岭大江大河,修路工程难上加难。1937年11月,云南省政府根据国民政府的要求,通令公路沿线17个县、设治局(相当于县),征工赶修;要求各县县长、设治局长必须亲临所划定的路段督修;规定了沿途各县、局每天应出的民工数为11.5万人。这17个县、局总人口不到180万,征调的民工超过总人口数的6%,其中漾濞、云龙、昌宁、永平和5个设治局超过了总人口数的15%。为了赶工期,开工高峰期在工地上的民工数超过了20万,有的县几乎把所有劳动力都投入到了修路中。

公路沿线的汉、白、彝、傣、回、景颇、阿昌、德昂、苗、傈僳、布朗等10多个民族的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少,鳏寡老幼,新婚夫妻,甚至是怀孕妇女都来赶修。他们自带口粮、工具和极简单的行李,搭窝棚,住洞穴,轮班昼夜赶修。没有水泥,就烧石灰、黏土来代替;没有火药,就土法自制;没有压路机,就造滚石压路;火药供应不上时,就用柴火烧岩石,激水崩裂……功果桥东岸、惠通桥西岸和南天门等处,悬崖绝壁,测量、施工连立足之处都没有,测量和施工都是用绳子系在腰间悬吊在半空中,先凿一点立脚之地,再摇线钉桩,打眼放炮。在许多路段,因爆破、坠崖、落江和土石重压而死的民工,不计其数。修筑梅子箐石桥的腾冲200名民工,只有一半生还;修胜备桥的民工,江水泛滥,一夜之间就被卷走了三四十人。尤其是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只有使用易燃易爆的“黑火药”和民工就地土造的火药,毫无安全可言,自捻的火线燃速快,而且火星溅来都会炸。一对石工夫妇,丈夫凿眼时被炸死,溅来的火星又把背火药的妻子炸得血肉模糊,而妻子此时还怀有身孕,惨不忍睹;一伙民工收工前点火放炮,火却沿着漏下的火药追到背火药的民工身上,一群人顿时血肉横飞……据有关不完全统计,在整个修路工程中,云南各族民工伤亡在万人以上。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各族人民用手锤和钻子,用自带的种田的工具,一点一点地挖,一凿一凿,一锤一锤敲,硬是“用手指刻出来”了公路线。经过9个月的苦战,滇缅公路终于在1938年8月31日全线修通。

滇缅公路开工之初和完成后,英美等同盟国相继派员进行了实地考察,从最初的怀疑变成大加赞赏。英国《泰晤士报》连续三天发表文章,称赞:“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到。”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报告中说:“滇缅公路工程浩大”,“中国政府能在短期内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此种果敢毅力精神,实令人钦佩,且修筑滇缅公路,物质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美国报纸还把滇缅公路与巴拿马运河工程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