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咏恒 走进云南藏区 | 翻天覆地变化大 藏区扶贫显成效

27.09.2015  05:0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对云南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藏区是难中之难。近年来,随着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落实,云南迪庆藏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中新社云南分社开启“梅里咏恒:走进云南藏区”活动,新闻君的小伙伴们徒步云南藏区,亲身感受了藏区各族群众生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面建成小康藏区是难点 要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藏区发展之路

  今年7月4日至6日,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进行调研。李纪恒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藏区是难中之难。要善于发现群众摸索出来的发家致富的好办法并进行推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精准扶贫。

  李纪恒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涉藏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牢固树立“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长期建藏、依法治藏、富民兴藏,以推进藏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聚人心,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坚定不移推动藏区跨越发展、全力以赴维护藏区和谐稳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时代特征的藏区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藏区。

   云南藏区贫困发生率近五年下降19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记者从云南省扶贫办了解到,“十二五”以来,云南省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7.48亿元,推动迪庆藏区扶贫开发工作,迪庆藏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3347元增加到2013年的5571元,年均增长15%;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末的19.91万人减少到2013年末的13.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3.7%下降到44.66%,降低了19个百分点。藏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素质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2014年,迪庆藏族自治州经济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2亿元,同比增长11.1%,在全国藏族自治州中位列前列。此外,迪庆州去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440.89万人次,同比增长15.6%,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9.6亿元。随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推进和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还将为迪庆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持久动力源泉。

  扶贫故事

  1康巴汉子巧打生态牌 将“最穷村”变明星村

  九月的云南维西天朗气清,山青水绿。巴珠村是维西县一个掩映在深山丛林中的藏族村落,人口1375人。1996年,年过五旬仅有初中文化的康巴汉子和勋是村里文化最高的人员之一,被推选为“村官”,从此踏上带领这个当地有名的“老大难”村改变现状的“长征路”。

  “那个时候,巴珠村算是塔城最穷的村庄,村民连板房都盖不起。”和勋回忆,上任后,他首先采取的措施是保护生态,拒绝了乡镇企业到巴珠村砍伐森林,并组建护林队,每个村民小组都制定了村规民约,严禁砍伐活立木。

  树留下来了,可村民的致富出路在哪里?经过几番思索后,打小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和勋决定带领村民种植木瓜、中药材、养蜂等,掏钱购买药材种子发给村民,鼓励、支持村民创业,聘请村内具有丰富药材种植经验的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村民发展。

  “现在村民捡松茸、牛肚菌……林下资源收入占到了30%以上。”和勋介绍,村里已种植木瓜1200亩,去年产量达到了300吨,拉到县城就能卖1.5元人民币(下同)/公斤;食用玫瑰360亩,去年收入125万元;养蜜蜂1300多箱,收入25万元。

  和勋称,巴珠现在的农民年均收入已经从2010年的3400多元增长到去年6800元,超过了迪庆州的平均水平,这个当年的“老大难村”如今已是当地的明星村。

  2迪庆藏族自治州:转变高原农牧业发展方式

  驱车来到香格里拉市建塘镇和平村委会肯公村民小组,记者见村民培楚一家格外忙碌,既要上山捡菌子到市场上去卖,还要照管地里的青稞、洋芋和玛咖。人虽然忙,却忙得很开心,他说:“前几年,我们主要靠种植青稞、洋芋、油菜和蔓菁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不但产量低,收入也没有多少,自给自足都有些困难。前年,在村党总支的引导下,我家种植玛咖25亩,收入4万多元;去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我家才种了20亩玛咖,收入就有6万多元。”“我家通过种植玛咖盖起了新藏房。”妻子插话说,“以前我家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简易藏房,一到雨季,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来个亲戚朋友都不好意思。现在住得宽敞明亮了。

  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吹批说:“去年,村党总支以‘村三委’为载体,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不但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种植玛咖的积极性,而且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迪庆州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条件差、产业化程度低、投入不足和农民收入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等实际,及时转变传统农牧业发展方式,不断推进绿色经济强州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

  (综合自中新云南新闻网、新华网、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