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成为云县农民“聚宝盆”

18.11.2014  14:55

  金秋时节,走进云县爱华镇德胜村,就像走进经典的诗画田园。田野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落里,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一路上,新房鳞次栉比,瓜果飘香;一座座白色的钢架结构蔬菜大棚排列有序,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曾经沟壑纵横的贫瘠之地,走出了一条绿意盎然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在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绿油油的白菜、青菜娇嫩欲滴,一根根细长的黄瓜和豆荚格外醒目。村民们正将一捆捆无公害蔬菜装车运往临翔区、凤庆县、耿马自治县等地,这些时鲜蔬菜即将成为市民百姓餐桌上的一道道“绿色大餐”。
  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收蔬菜的村民杨发春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蔬菜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和有害物质,施用的是优质有机肥,并且采用物理方法去除病害,所以基地蔬菜全部是绿色产品。去年初,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在这里建了30多个大棚,专门种植反季节蔬菜,一年中仅蔬菜收入一项就高达30万元,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耕地资源的利用率受到重视,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成为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农户关心的问题。特殊的地理区位,适宜的气候条件,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种类繁多且丰富的资源,为云县大棚蔬菜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也为云县打造“安全菜、健康菜、放心菜”为目的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去年以来,云县政府把“菜篮子”工程重新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计划在德胜片区规模化建设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种植青菜、白菜、辣椒等无公害蔬菜。通过项目的实施,确保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年蔬菜总产量达到14万吨,商品量达8万吨,商品率达57%,实现全县蔬菜产值4.8亿元,将项目区打造成为全市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区。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项目区已生产蔬菜5000吨,实现产值3000万元,带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5541元。如今,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各种反季蔬菜,改变了德胜村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季节性生产到常年生产满足供应的跨越,奏响了促农致富增收的交响曲。
  为强势推进蔬菜基地建设,云县紧紧围绕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坚持以基础设施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努力打造云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成立了“菜篮子”工作领导机构,出台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扶持棚菜基地建设和发展钢架大棚,引导设施蔬菜实现规模化发展,提高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程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公司化运作已成为蔬菜生产经营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为此,在蔬菜基地发展过程中,云县强化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不断引导其迅速发展。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经营,实行统一采购肥料、农药、种子及技术指导、分户管理和共同销售的管理模式。
  德胜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左光丽告诉记者,反季节蔬菜可实现每年“8熟”,她在县农业部门的扶持下,按标准建起8个大棚,占地8亩,由于管理精细,每个大棚每茬蔬菜可售5000元,亩产值超过4万元。而其带领的合作社,入社会员有102户,种植蔬菜1200亩,短短9个月,产销蔬菜4000吨,产值超过2000万元,为村民带来了较高的收益。
  生产优质蔬菜,是蔬菜生产的发展方向,更是提高蔬菜效益和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云县围绕蔬菜基地种植情况,制订多个蔬菜标准化技术规程,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蹲点培训,对建棚、育苗、移栽、病虫防治和无公害蔬菜栽培等技术进行现场示范指导,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菜篮子”生产主体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和品牌产品的推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菜篮子”品牌效应。如今,标准化蔬菜种植技术已被广大农民逐渐掌握和应用,蔬菜产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而蔬菜大棚也正在成为种植农户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