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花灯艺术周接近尾声 观众渴望花灯演出常态化

07.11.2014  12:23

  花灯艺术在前行的道路上,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恰恰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

  很多儿童在长辈带领下看花灯 记者 杨海冬

  为期一周的云南省花灯艺术周接近尾声,一系列的惠民演出以及剧(节)目展演受到了宣威市民的热捧,每晚展演时间还未到,演出广场上已坐满了看戏的观众只是,以中老年人居多。一直以来,花灯并不缺少观众,缺的是年轻的受众,以及高素质的花灯从业者。

   云南花灯应该努力吸引年轻人

  2013年12月29日,由云南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花灯歌舞剧《走婚》首次亮相便惊艳全场,并一举将云南省第十二届新剧目展演新剧目大奖及导演、编剧、音乐创作、戏曲编舞、舞台美术、表演6个单项奖收入囊中。

  这部以摩梭人走婚风俗为题材的花灯歌舞剧,除了题材上的新颖之外,也对传统的花灯音乐进行了大胆探索。舞蹈设计上,《走婚》融会了摩梭舞蹈元素和当代编舞手法,全数字投景灯的使用也营造出了诗化的舞台语言。这部作品的编导是原云南省花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导孙晋昆。

  有观众认为,《走婚》不是花灯歌舞剧,与传统的花灯戏不同。对此,孙晋昆说:“你说这不像花灯,那什么才是花灯?他们又说不出来,我问年轻人,看的时候坐不坐得住?他们都点头,这就是我们要的。”孙晋昆说,《走婚》不被一部分中老年花灯戏迷所接受,是正常的,因为一开始,他们的定位就是面向年轻人。在孙晋昆看来,花灯不能一味满足于中老年人观众,吸引年轻受众是目前云南花灯正在努力的方向。

   争议作品应该越多越好

  对于花灯的传承与创新,孙晋昆并不同意《走婚》是一部云南花灯的创新产品,他说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云南花灯的根,《走婚》是他寻根的作品,他在寻找云南花灯回家的路。

  孙晋昆说,如今的各种艺术文化同质化太严重,很多东西都大同小异,缺乏自己的个性,花灯也难免,但花灯产生时并非如此。“云南花灯并非汉族的,也并非戏剧,我认为云南花灯是云南地方民族歌舞剧”。12岁便开始进入花灯行业的孙晋昆,对花灯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他认为云南花灯是一门由多民族艺术互相融合而成的艺术,这也是他一直在寻找的花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性。

  从业至今有44年的孙晋昆,一直带着与众不同的理念编排他心目中的花灯剧,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备受争议,“我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有人说我是一个在花灯这条路上能走得很远的人,也有人说我根本就不懂花灯,这些人就是不允许看到与他的想象中不同的东西。

  话说回来,像《走婚》这样引发争议的作品,年轻观众又有多少机会接触?年轻观众余月说:“传统花灯歌舞的乡音,以及服装、唱词、唱腔,我实在没法欣赏,我觉得那些与我的审美实在差别太大。同样是地方剧种,我宁愿看滇剧、昆曲。”但是,余月没有看过《走婚》这种备受争议的作品,她认为,受争议是好事,最起码受到了关注。

   花灯传承需要熏陶与培养

  另一方面,年轻演员的培养,也一直是这个行当头痛的议题。“我们的培养方式一直都存在偏颇,太注重技艺而忽视了文化素养。”孙晋昆说,尽管花灯的起源决定了它是一项“草根艺术”,但如今农民文化素养都提高了,甚至拥有高学历,演员素质不提高,则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两年一届的花灯艺术周,以及青年花灯演员演唱比赛,就是云南省为了培养出优秀的花灯演员推出的举措。作为今年比赛的评委,李丹瑜似乎有些惋惜:“很多演员虽然是科班出身,表现却让人失望。”李丹瑜认为,年轻人不太用功,普遍基本功都不好,她要寻找一位自己的传承人,至今都未能找到。

  “现在,说起花灯,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种过时了的艺术。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很多时候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儿时在花灯的演出中耳濡目染,长大了自然有一些会变成花灯谜,还有的会走上专业演员之路,成为这门艺术的传人。”观众杨先生从小就跟随大人观看花灯,最终培养了看花灯的兴趣。

  “中国文化的传承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土壤。现在,我常常看到有家长花钱带着孩子到剧院里看昆曲、芭蕾和话剧,我觉得这些家长是有文化修为和责任心的,这就是一种艺术的熏陶与培养。我们需要花灯周这样的表演,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而不仅仅成为专业演员短暂的展演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杨先生说。

   记者手记

   花灯其实有人缘

  在宣威的美奂广场上拍优秀花灯展演,看着那些坐在爷爷奶奶腿上看花灯的小朋友,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带我去马街剧院里看花灯的经历!那时的花灯唱的是什么内容现在已经全然不记得了,印象中有个头戴荷叶,老渔翁打扮的演员在台上拿着根鱼竿舞得挺欢,躲在“河蚌”里的美女姐姐,个个都跟天仙似的!那天晚上,我们坐在剧院的楼厅上,我只有四五岁的样子,演员说唱的那些词儿,在我听来尖声壳气,怪哩哩呢,一句都没听懂!

  对于花灯,小孩儿图的是新鲜,还没等散场我就已经坐不住了,奶奶为了迁就我,看了半截就领着我出来。次数多了,对花灯却期待起来,因为那时逢年过节才有得看!

  这次在花灯周上,看见很多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花灯,年纪小一点的多数都在打瞌睡,稍大一点的则看得津津有味,花灯这种具有云南乡土气息的传统艺术要发展下去,其实蛮有人缘!我曾去过很多花灯之乡,楚雄的姚安、大理的弥渡、昆明的呈贡,花灯在这些地方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无论内容有什么差别,但是花灯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绝非美国大片可比!只要有花灯看,那可叫一个万人空巷!而来源于民间的花灯小戏,更是因为说的是咱老百姓的故事,在插科打诨的同时,给人启迪与智慧!

  花灯的渊源,来自明代(或更早)时期,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

  花灯的一部分曲调,来自明清小曲。小曲传入云南后,与云南的方音、风土人情结合,演变成花灯曲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有昆明、呈贡花灯,玉溪花灯,弥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禄丰花灯,元谋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丘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等九个支派。

  杨升庵《观秋千》诗中有“滇歌棘曲齐声和,社鼓渔灯夜未央”之句,写嘉靖年间滇池附近汉族民歌“滇歌”与少数民族的“棘曲”同时演唱的景象。而“社鼓渔灯”与花灯节目《秧老鼓》可能有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