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艾家营村跟上商业社会截止 “葡萄之乡”致富简史

12.04.2016  12:18

    王建云家的葡萄地罩上了塑料大棚。今年葡萄提前错峰上市,可以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 都市时报 记者资渔/摄

    地处安宁禄脿街道办辖区的艾家营村,是个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靠着种植葡萄,这里的人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了金钱之外的大收获:他们跟上了商业社会的节奏,发现了传统农业与商业的结合手段。

    对他们来说,葡萄是财富,种葡萄过程中摸索的经验更是财富。

    从昆明沿着安楚高速一路往西,在安丰营出口下了高速,沿着320国道继续西行8公里,就能看见艾家营村成片的葡萄地。李云生是这里的佼佼者。

    1998年,当他决定在匀出来的4分水稻田里种上葡萄的时候,他尝试了从没人搭过的棚架,一举成功。第一年,他的葡萄几近脱销。2005年以后,他开始搞“专供”,那时村里许多人还在拼命为葡萄找销路。

    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20年里,葡萄成功占领了艾家营的滩头,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艾家营村民们摆脱了对温饱的担忧,葡萄,一路引领着他们走出传统农业思维的局限,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农民”。

     自学成才

    李云生喜欢看书看报,从书上知道葡萄的亩产量可达到2吨,从而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道路 都市时报 记者资渔/摄

    因为用了全新的葡萄架和新品种,周围没人可以取经,李云生只能在书里寻找答案。

    大庄村小组的地界里,一名妇人半蹲在田垄边拔草,“种葡萄比水稻强多了,我家三亩葡萄,一年能收入两万多。”她厚厚的胶底雨鞋随着双脚的挪动在浇过水的田里和着泥。“李平生和李云生两兄弟种得好,有技术,经营也好。”下地时,她看见两兄弟正在水坝上,为葡萄地抽水。

    在柴油机“突突突”的吼声中,李云生忙碌着。休息的间隙,他坐在田埂上,指着几十米开外的一块地:“这个棚架是我首创的,小粒的维娜莎葡萄也是我先引进的。”这当然值得骄傲,十多年后的今天,“维娜莎”已经成为禄脿葡萄的代名词,占据了禄脿葡萄总种植面积——1360亩的2/3。

    李云生是个有主意的人。他喜欢读书看报,从书上知道葡萄的亩产量可达2吨后,他特意去外面的水果市场打听葡萄售价,二者相乘,得出来的数字让他心动。当时,琚家营村小组有人已经种了几年葡萄,他听说效益也不错。所以,当堂兄李平生约他一起种时,他欣然应允,还决定搭建更难打理,但果品质量更高的棚架。

    1998年冬,他在水坝脚下的4分水田里栽上了小粒葡萄品种“维娜莎”。次年,葡萄发枝,长势却差强人意。乡邻们的调侃不绝于耳。

    “说的人多了,我也有压力,担心被人家笑话。”李云生钻研得更勤了。因为用了全新的葡萄架和新品种,周围没人可以取经,他只能在书里寻找答案。

    一个月后,精心打理过的葡萄树长势回转,慢慢爬上了近2米高的棚架。“立壁架搭成‘十’字形就可以了,棚架不仅高,横木绑在顶端,还要在横木两侧再绑两根支架做支撑。”他折了两根枯枝,比划了一个样子,那造型就像一个倒立的三角形被一条竖线从中分开。

    2001年,葡萄挂果,李云生松了一口气。那年,他的小粒葡萄大受欢迎,4分地葡萄给他带来6000多元收入。凭着家里的好几摞书和光盘,李云生从曾经新枝老枝分不清,连葡萄结在哪里都不知道的门外汉,成为今天走到哪里都有人请教的内行。伴随着技术提升的,还有他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冒险一试

    三四月份的天晴热少雨,正是葡萄抽芽、长枝的好时节,农户们也一天比一天忙碌 都市时报 记者资渔/摄

    种葡萄的前期投入非常大——金钱,时间,还有耐心。“头三年零产出”令农户难以接受。

    艾家营村的葡萄种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某种意义上说,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同时却又受限于此。

    许多村民都还记得,当年有位从富民来的“老板”,他承包了琚家营村小组的集体土地,种上了在那个年代还很稀有的葡萄。42岁的琚福金那时还是伙子,他和村里人一道去葡萄地里打工,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翻地、栽桩、种苗、绑葡萄枝,什么都做。头两年没有产出,他还带着我们在葡萄地里套种番茄、瓜等蔬菜。

    与种水稻相比,种葡萄劳动强度小,但前期投入却非常大——金钱,时间,还有耐心。琚福金拿着5元/天的工钱,名为打工,实则学习技术。不过这种学习,和其他人一样带着好奇的成分。传承了千百年的水稻种植,向来是当年下工当年见利,种葡萄的“头三年零产出”令人难以接受。

    “这能种得出来吗,种出来又去哪里卖?”琚福金也曾问过。“没问题,老家能种这里也能种。”老板的自信打消了他的疑虑。

    第三年的夏天,葡萄成熟了,随后被一车接一车运走。葡萄的甜香融进了琚家营的空气,葡萄换来的钞票烙印在农户的记忆深处。算上租用的,琚福金家里总共有七八亩地,留足口粮,多余的稻米也只能卖2000元左右,除了继续种稻,其他发展几无可能。他打定主意要种葡萄,一边打工学技术,一边用工钱换葡萄苗。

    “当时工钱是5元钱一天,葡萄苗是1元钱一棵。”这一次,他抱了很大的希望,选了一块排、灌都较好的水田,0.8亩地里,他栽了440棵苗,等于他88天的工钱。

    第一批试水的有十多人。之后的几年里,他们用葡萄从禄丰、安宁、易门的水果贩子手里换回了大把的钞票,有人盖新房,有人买新车。艾家营村委会决定在村里推广种植葡萄。2001年,通过各种补贴和宣传推广,当年585户中有380户参与,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现在,除了少部分田地不具备种植条件的人家外,家家都在仰仗葡萄增收,整个艾家营的葡萄年产值已达1700多万元。

    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现行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的短板逐渐显露。随着人口流动,人均土地不均的问题逐渐明显,给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发展带来阻碍,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