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身救亲”频上演的冷思考

01.12.2014  16:55

    如果有熟悉传统戏曲的朋友一定不会忘了那些什么“卖身葬父”或“舍身救母”的桥段。中小学时期,每每看了这样的文艺作品,我们总不忘要写一篇观后感,批判封建社会人情之冷漠。那么当现代社会也上演此类情节,我们又该如何反思和痛定思痛呢?尤其是面对新华网有关父亲为救子做“人肉沙包”赚钱的报道,和华商报有关女大学生欲卖身救弟的新闻时。

    不得不说,这几年来类似的新闻好像总能在各大媒体的版面上抢到不错的位置。而每次出现这样的报道,也必然会引起如下连锁反应:有关部门快刀斩乱麻施救,热心人慷慨解囊助人,万千网友唾沫横飞骂有关部门批评相关政策和体系……

    在习惯了这样的事件进程后,我们是不是在同情、愤怒、叹息等情绪之外,还应该利用剩下的理智进行一些冷静的思考,问一些为什么呢?为什么总是媒体曝光,此类人群才能得到快速救助?为什么弱势群体一定要采取这样“博取眼球”的方式才能赢得帮助?

    而后,所有牵涉到此类事件中的有关方面应该各自进行反思。相关的救助单位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以至于总要被媒体的报道来进行“倒逼”。需要救助的人群也应该反思,你们是否第一时间通过正常途径寻求帮助了?还是陷入了有事先找媒体的怪圈逻辑中?媒体也应该反思,在通过自己的报道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弱者时,是否尽到了对有关救助部门的宣传和科普义务,还是报道中有“选择性失明”的情况,导致有些人只知媒体不知政府,进而“被迫”一次次“越俎代庖”?一次次骂街的网民也该反思,除了喷点口水,你是否做过任何一件有助改善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事情?

    坦白说,面对这样的新闻报道,评论者可以很轻松地写一篇《卖身救弟是当代社会之耻》或《人肉沙包救子让我们人人蒙羞》的评论来,但这种单纯情绪上的宣泄,不会让被你喷了满脸口水的这个社会有一丁点的进步。当下,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反思精神,发现问题很容易,咒骂存在的问题也很廉价,但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目的,不是吗?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