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者:古老民族世居的古朴村庄

06.11.2014  15:08

布依族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女性从十一二岁开始就学习织布、绣花,几乎每家都有自制的织布机 都市时报记者 黄世杨

当地女子手工做的小工艺品

刘联芳家内的摆设

刘联芳居住的卧室外挂满她及老伴的照片(图为刘联芳老伴)

布依族妇女在晒台上晒辣椒

云南罗平多依河畔,有一个名为“腊者”的布依族传统村落。它名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留着大量的古式建筑、民俗,以及悠久的历史记忆。

没有战争,没有争斗,一个古老的民族依靠传统的生活技能,在低凹的河谷地带,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男耕女织,种菜捕鱼,过着田园般的生活。他们保留了古老的建筑民居的风格,千百年来,始终如一。

现如今,他们的传统文化也面临挑战,一部分人渐渐摒弃传统,迎接新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夹缝越发明显。

古国遗留的古风

从千年历史隧道中一路走来的布依族,用他们的民族风俗,延续着古国“骆越”的传统。

穿越历史的尘埃,布依族从神秘而遥远的古国背影中走来,这个古国便是“骆越”。据学术界考证,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至广东省西南部,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

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有渊源关系。唐代称“西南蛮”,宋以后称“”、“仲家”,明清称“仲蛮”。布依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南部,至今这一带的布依人还带着石器时代的印记在这里劳作生息。

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腊者村,正是布依族聚居的传统村落。

在群山围绕,葱郁的芭蕉林、竹林里,清澈柔美的多依河河畔,生活着一群不为人熟知的布依人。他们男耕女织,在低凹的河谷地带繁衍生息。腊者村地处亚热带河谷地区,四周高山环绕,海拔800米左右。他们生活的地区除了河流,就是被密密匝匝的丛林覆盖。

腊者村距离罗平县城不到40公里,交通相对便利。村寨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地势北高南低,民居以多依河为轴分布于南北两岸,两座桥梁跨河而立,村寨西面以一铁索木板吊桥为过往的通道。在桥的对岸,还修筑了一个宽敞的停车场。

腊者只有百余户人家。村内道路是青石板路。拥有一个2000余平方米的村庄广场,一个布依族文化陈列室。村里还有一道颇具民族特色的大门。村里的石板路是四年前修建的。中间是阡陌纵横的稻田和耕地,整个村寨散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体现着崇尚自然的理念。

生活在这里的布依族人,很多生活习俗还保持着古代骆越人的习惯。古老民族的血液还在流淌,如今,多依河畔的布依族人还传承着上千年的干栏式房屋、稻作文化、敲击铜鼓、棉纺织文化、河里捕鱼文化等。现在,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竹木及加工、冬早蔬菜、芭蕉、畜牧水产养殖等。

在陡坡地带用几根木桩搭建房屋,这是布依族的民居建筑习惯。当地人固守的家园,多是竹木结构的三层三间瓦屋面建筑,早先,屋顶是用茅草和树皮铺盖。这种建筑的底层立柱与上层立柱互不连通,属于两个建筑实体,形状与傣族居住的竹楼相似,也称为吊脚楼。但布依族的吊脚楼多了几种风情,这种吊脚楼底层不砌墙,以木料作为栅栏,专门用来关养牲畜。二楼是人居住的正间,是待客、煮饭和吃饭的地方。

男耕女织,歌声悠长

勤劳的布依族居民继承了爱唱歌跳舞、能织善绣的习俗,当地人依然用自己的行动坚守着古老的纯朴。

因为依水而居,水稻的种植,便成了这个族群一个关于生存的文化符号。

生活在罗平境内的布依族,世居于多依河、九龙河、黄泥河、南盘江一带,独特的地域资源和气候,让习惯于依山傍水生活的布依人,世世代代在丰饶的土地上种植水稻,传承着古老的稻作文化。

不仅如此,勤劳的布依人还将自己生产的大米制作成五彩斑斓的花米饭。他们通过种植水稻稳定获取食物,物质上保证了,生活的情调也在生长。铜鼓盛行于布依族的社会生活,在民族文化中,铜鼓作为乐器、神器和重器,现如今,它依然丰富着多依河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村里的年长者中,依然有不少人保持着古铜乐器的爱好。一些老人说,只要到了每年的重要节庆和喜庆日,都能看到他们集中演奏乐器,表演民族舞蹈。

布依族无文字,民间文艺都是以民歌等形式口头传承。当地的民歌有很多种类,情歌、敬酒歌、出嫁歌、赶米酒歌、迎亲歌等。他们所演奏的歌,曲调委婉动听,词大多也是前人所传。

布依族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女性从十一二岁开始就学习织布、绣花,几乎每家都有自制的织布机,主要纺织具有布依特色的土布、床单。当地人还就近取材,以植物为染料,染出的布多为藏青色。

记者采访时发现,现在村里还保持着传统穿着的多是老年妇女,男性则不太重视传统穿着。老年人一般穿传统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着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衣领缝处镶一道花边,衣角处还镶绣各式彩色滚边。内外衣袖口处,一般会绣织着鲜艳美观的花纹图案,袖口外露,花色层次重叠和谐。

传统服饰的下身或为深青、蓝色的宽脚裤,或为百褶裙,多用白底蓝色的蜡染花布缝制。据介绍,现在成年妇女的包头已经用白毛巾代替,上衣也改穿有领或矮领大襟衣,在左衽前下方处镶嵌两三道带色的花边,领前用银泡纽扣作装饰,袖口仍保留传统风格,只穿长裤。

年轻女子的服饰与中年妇女基本相似,但衣服花口比已婚女子的图案更多、更鲜艳。

独特的吊脚楼文化

吊脚楼,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干栏式建筑”,显现出这个古老民族的智慧一面。

村民刘联芳家的房子,是腊者村里保存得最完好的一栋吊脚楼。不过,村里人及来访者常对这儿投来异样的眼光:“他们嘲笑我的房子不能很好地挡风遮雨”。在近十多年内,曾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学者到访过他家。

确实,尽管刘联芳家的房屋处在多依河旁的河谷地带,常年湿润温和,但到了冬季也难免遭受寒风的侵袭。在家人居住的二层,楼层只是用简单的木条搭接而成,只要冷风吹过,就会带来一阵阵的寒意。“楼层的缝隙大,挡不住风,冬天确实很冷。”刘联芳感叹,吊脚楼确实不好住,他家的一楼是空的,只是用几根柱脚支撑。

现在,腊者村的布依族人也渐渐喜欢上了现代化的钢筋水泥修筑的房屋,他们正把吊脚楼一步步改成砖石结构的平房。刘联芳算是村里比较落后的一户人家了,也因此,他家的房屋从设计到修建完成,全部延续了布依族传统的风格。为了支持儿子读书,他把每年家里唯一的一点收入全部优先保证孩子上学。

说完这些,刘联芳也展示自己自豪的一面——他说,自己的儿女现在都有很好的工作,其中一个儿子还是公务员,在市级行政部门工作。

在罗平多依河一带,布依族古老的吊脚楼建筑风格,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干栏式建筑”,分为落脚型干栏和吊脚型干栏两种。

建筑二楼的堂屋,是住宅的核心,轴线上布置主要房间,两侧为铺助房间。二楼是布依族居住的正房,一般待客、煮饭、就餐等生活起居都是在这里。一楼专供饲养牲畜,储放柴火。另外还有一个顶楼,即三楼,但这一楼层一般很少使用。

刘联芳家的房屋主要结构为竹木。墙壁的隔板是用木板一层层相扣形成的。在二楼正门的方向,墙壁上开有几扇小窗户,能透过的光线很有限,室内采光只能靠大门空间和四周竹木围墙的空隙及左右两侧开的侧门。

在室内,正堂处还设有祖堂,其左右两边也是用木板隔成的两个卧室。当地习惯一般是左边住长辈,右边住晚辈,而他家的火塘设在大门的右侧及右侧门一边。

此外,他家还设有左右暗楼,专门用来解决储存的问题。暗楼空间是堆放粮食和杂物的地方,用木板与卧室单独隔开。暗楼正面各设有一道门供进出。

左侧门外与二楼楼层高度相当,设有一个晒台,上面晒满了小米辣。尽管生活在河谷一带的湿热气候下,但吃辣椒也是布依族的一种饮食习惯。在他们的菜食中多由小米辣做调味。这里的每户人家都会设一个晒台。晒台是多依河布依族民居住宅的次核心,可晒谷物,用于休息、活动,相当于院坝的作用。

其实,从整个房屋结构的设置来看,这么安排是很有讲究的。因为门向的问题,刘联芳不惜多次找人,希望改改门向。他说,自己的正门外有两个木墩及门槛一侧宽,一侧窄,就是看门向和找方位后才决定这么做的。“现在儿女工作了,每年到我家参观房屋的游客很多,所以花了点钱,把房屋修复、加固了。

他最满意的,是家里的楼梯,因为“都是花大价钱从村里买来了最昂贵的树木做成的”。他把一棵树劈成方形,然后再在一面上用斧头凿成楼梯台阶,供上下楼使用。他估算了一下自家吊脚楼的价值,“至少100多万元”。

对大自然的祭礼

当地人敬畏自然、信仰神灵,与自然保持着和谐的相处。众多的节日中,有一些就是为祭祀所设。

今年69岁刘联芳和记者聊天时,一直把一柄长长的尖刀别在后腰,刀有40多厘米长,锋利无比,用一个自制的竹鞘收藏。他解释说,这是习惯,只要出门都必定会把这把刀别在后腰,甚至到朋友家做客,他都会带上这把刀。当然,这不是他想当侠客,而是用来辟邪的。按当地古老的习惯,男性一般都会这样做。

生活在丛林深处多年,当地人依旧保持着千百年来对神灵的信仰和膜拜。

布依族几乎每月都有节日,有纪念性、季节性的节日,也有祭祀性的。除了年节,祭祀性的节日他们也看得很重。这和对大自然的崇拜有极大的关系。每年农历二月份的第一个属兔日,就是腊者村祭祀的重要日子。

祭祀当天,他们会到距离腊者村1公里的罗乃公路处祭祀“树神”。“树神”是一棵有数百年树龄的榕树,人们会杀一头小猪和几只鸡来祭拜这棵树。祭礼仪式由全部的布依族男性来完成,女性不能参与祭祀活动,这是一条严格的禁令。而且除了女性不能进入,外来族群更是禁止闯入祭祀场地,否则“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祭拜完成后,就是一顿丰盛的大餐。他们会把祭祀的猪肉和鸡肉当作当天的食物。刘联芳说,以前村里男性很少,祭祀的肉会剩下一大半。现在族人多了,每年祭祀得杀更大的猪以保证食用,还得有一部分剩下的肉食。剩下的食物不能带走,只能在“老人房”前挖一个很深的洞穴埋藏。

如果谁将肉带走,都有可能给全族人群带来灾害。”他说,灾害主要是一些自然灾害,和来自野兽怪物的侵害。这样的信仰深深印在每个族人心里,至今从未有人犯过戒律。

老人房”距离他们祭拜的树神处不到五十米,仍是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通高三米,长宽各两米,顶部由四角组成,成尖顶型。从整个外观来看,和中国古式木亭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外人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建筑有着树神般的神圣地位。

除此之外,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当地人还要祭水、祭山神,以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吉祥。自古以来,他们正是依靠这样的信仰,穿越丛林,抵御灾害,一直走到今天。

都市时报 记者 黄世杨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
践行初心使命 选派精兵强将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云南省科技厅认真落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挂包帮”定科技厅
董华副省长调研昆明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
2019年5月7日上午,董华副省长前往昆明高新区,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