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脱贫致富的支点——永德县产业化扶贫工作纪实

07.07.2016  18:27


  “去年投资6万元建起加工厂,当年就盈利6万多元,今年仅春茶就盈利了4万元。”永德县小勐统镇梅子箐村酸杷树组村民王要标,一说起自家的茶叶加工厂就喜上眉梢。像王要标家这样的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建起的加工厂,遍布永德县的村村寨寨。
  梅子箐村通过发展茶叶产业,使广大贫困户纷纷走上了致富路。“在我们村家庭型茶叶初制所有24个,这些初制所大大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几年前,20元一公斤的茶叶上升到200多元一公斤,农民的收入实现了成倍增长。”梅子箐村支书李光灿高兴的说。
  “永德的发展要依托产业,产业强则永德强,产业富则永德富。‘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全面脱贫,与全国同步小康,就要充分利用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特色农产品,以其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县委、政府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把甘蔗、烤烟、林果、茶叶、畜牧、生物及林下产业、粮蔬、咖啡等八大特色产业作为富民产业加以培育,在特色产业这艘富民航船的带领下,广大贫困群众开始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因地制宜布产业
  永德,全国73个重点贫困县之一,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乡4个、贫困村3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2万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使永德成为了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阵地。
  在精准扶贫大潮汹涌之时,永德县如何才能尽快让贫困群众的收入多起来?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该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五位一体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模式,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产业培育上,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社会联动”的良好发展局面。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必须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选一批既增收又稳定的产业。永德县围绕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生态条件,科学合理布局产业的发展,把甘蔗、烤烟、林果、茶叶、畜牧、生物及林下产业、粮蔬、咖啡八大高原特色产业作为产业化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区域布局,成方连片,集中财力,重点扶持”的指导思想,强力推进产业的发展。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做规划、选产业、定项目,对八大主导产业提出包含基地建设、质量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市场开拓等内容的总体要求,并按年度分解各阶段性目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同时,出台八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考核办法,筹集1.5亿元资金注入到产业发展中,县财政每年预算5000万元产业发展和考核奖励资金,对产业发展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抓到底”的“五个一”产业发展捆绑推进机制,围绕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做文章,打造特色经济板块。
  崇岗乡大红山生态农业园,是全县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的一个范例,636户农户种植坚果11000亩、套种咖啡10136亩,每年可实现收入1亿元以上……就是在许多生态产业园的带动下,该县建成澳洲坚果基地 34.24万亩,目前已开始挂果的4.1万亩坚果,实现产量922.3吨、农业产值2397.98万元,到34.24万亩坚果全部投产后,每年可使农民增收30.96亿元。
    精准施策扶产业
  “如何利用扶贫开发,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群众较快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无疑成为撬动脱贫致富的支点。”永德县围绕到2017年实现贫困县摘帽,2018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始终坚持产业扶贫战略,在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的同时,找准致贫原因,通过由“救济型”扶贫向“创业型”扶贫的转变,激活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热情,有68715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我种了70亩核桃,亩产收入3000元,总产值达到21万元,日子过得舒坦极了。”正在管护核桃地的乌木龙乡炭山村六苦一自然村村民李绍强乐呵呵地说。
  乌木龙乡是永德县的极贫乡(镇)之一。近年来,该县在乌木龙乡开发核桃种植,免费给种植户提供种苗、化肥和种植技术,并成立核桃产业合作社,核桃产业成为乌木龙乡农民迈向小康生活的“摇钱树”,种植户遍及全乡10个村的6568户农户,覆盖率达100%。共发展核桃15.5万亩,挂果14.53万亩,人均拥有核桃5.66亩,实现产值22240万元,核桃产业在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62%和61%。特别是特少民族之一的彝族支系俐侎人,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2930元增加到2015年的5600元。
  永德县始终注重精准施策扶产业,结合“产业基地+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乡村旅游+贫困户”、“农村基础设施+贫困户”等模式推进产业扶贫,并通过实施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农业科技创新6 大工程,建立“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运作机制,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产业发展,建成甘蔗、烤烟、林果、茶叶、生物及林下产业、粮蔬、咖啡等产业基地310多万亩,产业扶贫竞相亮剑,使每家每户都有致富产业,去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5.22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37元,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 9266元。
  走进永康镇忙捞村的永中黄牛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肉牛养殖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化养殖厂区,宽敞的双列式牛舍排列整齐,膘肥体壮的肉牛悠然自得。据了解,从2011年合作社成立建立养殖场到现在,养殖场得到了壮大和发展,现有社员87户,肉牛存栏167头,去年底,合作社实现了首次分红。
  “蔗牛”发展模式将长期缺乏致富本领的贫困户真正融入到富民产业。近年来,该县先后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9个,建成现代化肉牛养殖场9个,发展社员533户,同时带动养牛4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30多户,促使全县的畜牧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81亿元。
  从单干走向合作、从分散走向集约,合作社让农民腰杆直起来了。在永德,已累计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2个、种养殖个体工商户630个、养猪场1260个、养牛场15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了脱贫致富路上农民进入市场的“联结器”,农民增收的“稳定器”。
  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单家独户家庭分散经营,很难抵御大市场的狂风巨浪。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永德县充分发挥富民产业的“造血”功能,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着力点,从种植、精深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产业集群。
  崇岗、大雪山的坚果和咖啡、永康的芒果、小勐统的甘蔗、大山的烤烟、勐板的茶叶,班卡的中草药……富民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如今的永德,这些响当当的农产品,不仅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之门,也成为广大群众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