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在路上 致富有绝招 这些云南人个个身怀绝技

18.05.2016  09:17

  在云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畏山高路远,不畏艰难险阻;

  他们虽然身在条件落后的大山里,却在行动上展现出非一般的战斗力;

  他们努力把自身本领与家乡实际相结合,为云南农村脱贫致富尽心竭力。

  探究新方法,开创新道路,脱贫致富——他们自有绝招。

昭通:一朵香菇写传奇

   【背景】

  云南省昭通镇雄县赤水源镇螳螂村委会属于山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12.8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种植业为主。

   【故事】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为了回报家乡,带动乡亲脱贫,杨家美毅然回乡投资创业,种起了食用菌。

  云报客户端记者:蔡飞 摄

  余国是河沟组村民,现在,余国和其他89名租地人被杨家美优先安排在公司里务工,月工资均在3000元以上,余国烧锅炉的月工资则为4500元,一家人因此实现脱贫。

  云报客户端记者:蔡飞 摄

  杨家美对未来信心满满:“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生产规模,在今年内完成100万袋香菇种植,实现年产量200余万公斤、年产值2000万元的发展目标,同时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脱贫。

保山:这只小鹿不是斑比

   【背景】

  保山隆阳区板桥镇官坡村,属于山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65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故事】

  一部名为《小鹿斑比》的迪士尼的动画片,给不少人留下了童年的印记,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个靠梅花鹿致富的故事。

  官坡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369人。去年,官坡村选择了养殖梅花鹿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产业。

  “想不到,比养牛还省事,鹿茸才生长51天就有了收益,不出门打工也可以挣钱。”龚焕蓝腿部残疾,丈夫张兴亮因常年生病不能外出务工,孩子又读初中,家里常常入不敷出,养殖梅花鹿让她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曲靖:七旬老人扎根深山

   【背景】

  会泽县田坝乡卡竹村,属于半山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22.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7.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故事】

  老人名叫胡高礼,是一名老党员,参过军、当过老师,办过养殖场,如今已年过七旬。

  2015年,由于村民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和牲畜免疫技术,养殖的羊感染疫情。得知这一情况后,胡老跑前跑后寻找解决办法,将村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之后不久,他就瞒着儿女来到大山深处,扎根农村指导,帮助村民从事养殖。

  望着渐成规模的养殖场,胡老有着自己的新打算:领着大伙种植杨梅经济林,让更多村民加入合作社,一起奔小康。

  说起这些,胡老十分坚定:“我老了,活一天算一天吧,能为群众做点事情,生命就有价值。

昭通:“天麻王”的追梦路

   【背景】

  昭通彝良县小草坝乡小草坝村,属于半山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

   【故事】

  这是被称为“天麻王”的杨洪述,讲述的亲身经历:

  我叫杨洪述,43岁,出生在天麻最好的原产地彝良小草坝,现任小草坝村海子社社长、彝良小草坝天麻种植协会会长、昭通天麻产业协会副会长。

  云报客户端记者:蔡飞 摄

  我家一家三代与天麻结缘,并通过仿野生种植天麻,直接带动小草坝村10个社350多户群众致富,大家称我为“天麻王”。

  

云报客户端记者:蔡飞 摄

  起初,我和新婚妻子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全部押在天麻上。现在,除了原来成立的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外,我还注册成立了野生天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全力带动昭通天麻仿野生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普洱:一杯茶香飘满园

   【背景】

  回龙寨自然村村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班茅村委会,属于山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21.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

   【故事】

  67岁的村民尹荣忠手工制茶已有40多年,如今他已成为回龙寨公认的磨锅茶制茶大师,带领村民们不断改良制作工艺。

  通过近年来的制作培训,目前全村有70%以上的茶农都学会做磨锅茶的工艺。

  “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保护下去,同时增加茶农的收入,每年我们都举办回龙磨锅茶制作比赛,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磨锅茶制作。”尹荣忠对回龙磨锅茶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信心。

  据了解,纯手工制作的磨锅茶在慢慢减少,市场价格也相应地不断攀升,回龙磨锅茶由原来每公斤几十元增至现在每公斤300至500元,品质最好的可以卖到约1000元每公斤。

玉溪:回乡创业的“莫老板

   【背景】

  玉溪江川县江城镇龙街村,属于坝区。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900.00元。收入主要以种植为主。

   【故事】

  47岁的莫小宽本是江川县江城镇龙街土主庙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大家都习惯称他为“莫老板”了。

  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庭负担重,初中刚毕业,莫小宽就跟着父亲到建筑工地上打工,一干就是16年。

  30岁那年,莫小宽回到家乡,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我用打工挣来的钱,办了个养猪场。最多的时候,养了300头猪,日子还算过得不错。” 莫小宽说。

  云南日报资料图

  5年后,他再一次回到了家乡,开始了二次创业。2010年莫小宽成立了自己的“惠欣兰园大花蕙兰栽培有限公司”,他把自己多年摸索总结出来的花卉栽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穷山沟里有奇才,读他们的“致富经”,你得到启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