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绘就“十四五”美好蓝图

20.11.2020  09:01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将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会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在昆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李彦龙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以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把创新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彻底解决我国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从而破解我国发展不充分问题,促进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跃进,进而在不断创新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协调这个内生特点,统筹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与稳定、发展与安全,在区域产业融合、城乡要素融合中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而在不断统筹协调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立足于绿色这个普遍形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在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走好开放这个必由之路,坚持实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统筹协调和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好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在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共享这个根本目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需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需要坚持不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根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以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个战略重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四五”的一根重要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培育和形成完整供给体系;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与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有机结合,有助于调整和优化需求结构,加快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抑制需求外溢,培育和形成完整需求体系,进而达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有助于构建运转高效、流通顺畅的国内大循环,形成更加强大的国内市场,进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为博士、副教授,本报特约评论员)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刘  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们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征程、新目标,自然也就需要新担当、新作为。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更加凸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简言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因此,谋划和规划“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又以创新为要。我国要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中谋得先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技术掌控、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等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而扩大内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则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然后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进而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实现更高水平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应当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推进同线同标同质,要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将我国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有机嵌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之中,占据产业中高端,增强不可替代性。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全市上下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善于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为昆明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为硕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杨  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指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复杂的国际局势增加了更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今天,挑战不再仅限于单个国家,而是面向整个世界。发展也不再仅限于经济,而是涉及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各个方面,如社会、文化、政治、健康与卫生、环境等等。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发展可能会面临更多难以预见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必要用更加全面综合的安全观和发展观去审视自身和整个世界,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方法让发展获得更多保障,同时为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发展与安全密不可分,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和条件,二者必须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安全观扩大了安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体安全观谋求的是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回应的是当下错综复杂的各类安全挑战。相应的,人民和国家的发展也应该对应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环境等综合领域的发展。任何一个维度的欠缺都可能会损害到人民的全面发展,伤害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权利,违背国家发展的宗旨。因此要打造一个综合而全面的安全环境,实现人民的安全和国家的全面发展。

统筹发展与安全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未来的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所处的时代,看待安全和发展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同时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当前各国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互联的程度早已超过了上个世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内部与外部风险相互交织,传统的威胁与新兴威胁不断出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因此,要获得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才能筑牢人民安全这块国家安全的基石,同时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

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没有发展,国家就会停滞不前。没有安全,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国家的发展也会失去稳定和可持续的环境。因此,面向新的起点,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才能乘风破浪。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牢牢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卢志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等目标要求。“十四五”强调创新的核心地位,并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科技强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作出了新的部署与展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遵循。

中华民族历来具备创新的特质,创新贯穿于整个发展史生成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而又恢宏大气的文明形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提升,在提升中超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创新基础。数据表明,“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尽管如此,我国当前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还存在短板和弱项。“十三五”收官后,我国就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一切亦步亦趋的观念和行为都要改变,这就要求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从而进一步激发社会创新动力,凝聚创新合力,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各方面创新创造潜能竞相释放出来,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创新发展的新气象。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可以实现现代化生产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视野的蓬勃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互动与有机交融之中,科技创新更加具备颠覆性和前瞻性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就是要认真总结历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经验,准确把握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充分释放代表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生动能,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进而通过科技创新的重大进展,引领一系列领域的创新变革与创造发展。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没有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高水平的现代化。而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因此,创新最终应该落到高质量上。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方面、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实效,让创新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视域下发挥更加精准的作用。还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朱静雅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可以说,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成就了“富起来”的中国,更为当今“强起来”的中国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中国只有继续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才能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大的奇迹,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使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这是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道路上强大的助力和必然的要求。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党的正确领导,一切都是空谈,更不可能在改革开放短短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高速发展的奇迹。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在实践中,不断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发展,强调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更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力量与创造伟力。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只有将党的领导不断加强,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将高速发展调整为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应当在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党领导下的管理和治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在经济、政治、外交等领域,而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也是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必然要予以协同和推进的内容。在推进改革开放时,必须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以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宏观管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来促使改革开放跨越经济、政治、文化等传统领域,并不断涵盖安全、生态等更多新的方面,推动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应当主动融入世界,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有的担当。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变化,而应当主动地参与、创造、构筑新的世界格局,构建起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也是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总钥匙,是中国主动构建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的大国使命。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与各国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才能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创造出更多的发展奇迹,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云南财经大学讲师、云南大学在读博士,本报特约评论员)

让民生福祉跃上新水平

李祉瑶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让民生福祉跃上新水平。

织牢民生保障网,共享惠民利民福祉。构建系统完备的具有昆明特色的市域治理现代化路子。扎实抓好“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坚持减负、扩就业等多措并举,用好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政策稳定就业,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加强对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群体的就业帮扶。补齐卫生领域短板,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能力。实施“三名”工程,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深入实施“一乡两公办”  和“一村一幼”项目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持续提升城乡低保兜底保障水平,加大对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争创全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试点城市,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强农产品保障供应,确保老百姓“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扫黑除恶长效常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共享生态保护福祉。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把昆明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充分发挥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引导群众探索绿色致富路,为社会提供更多富民惠农的优质生态产品。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园、绿色学校等绿色细胞创建活动,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群众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城乡建设过程中,把绿地公园、亲水河岸等公共场所作为优先事项,通过增绿、留白、疏通等手段,为群众留足绿色生活空间,打造“5分钟亲水见绿生活圈”,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全市的普遍形态。

跑好“最后一公里”,共享全面小康福祉。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和挑战,自觉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把准方向,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作为,因势利导、精准施策,着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方面,狠抓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咬定目标、真抓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系统谋划,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确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在昆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