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生频“跑路” 家长:研究生就业竞争无优势

26.01.2015  21:36

    在辽宁省今年考研的教室里,空位比比皆是,每考一科空位都在增加。统计显示,100名考生中,就有13人弃考……

    2015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已于2014年12月29日结束。辽宁省招考办1月6日发布了一组数据:应考人数为62855人,实际参加考试54527人,有8328人“弃考”。是什么原因让曾经持续多年的“考研热”风光不再?

    把考研当作找工作的备胎

    沈阳化工大学2011届学生杨世雄今年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他告诉记者:他所在考场原本有30个人左右,到了第二天考试结束时,已有好几个位置是空的,他的考场弃考人数达到6个。他的同学小谷就是在第一天的考试后弃考的。

    说起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初衷,小谷说,她主要是想缓解一下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想通过继续学习提升自己。可在备考期间,面对同学纷纷就职签约,她的心里也一直在纠结。她告诉记者,她学的是管理类,将来从事的工作更需要实际工作经验,与其经过三年的读研,还不如早点工作,积累实际经验更重要。由于这种摇摆心理,她的备考不够充分。而且在考研前,就业也有了意向,所以考研时没有特别在意。第一天考完,感觉考上的希望很渺茫,就没有再去考场。同样由于学习准备不足的沈阳大学的小杰,在考完第二天的第一科专业课后,考得也很不理想,所以上午考完后,下午也弃考了。

    沈阳建筑大学的小琳说起自己的弃考很无奈。她学的是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她告诉记者,往届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家装”行业,这一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刚毕业的常常没有底薪,她所认识的一位学姐就有一年时间打白工。所以她在一年前就很坚定地要考研,准备将专业稍微转一下方向,攻读景观设计专业,为此她很努力地去备考,可是就在考试前两个月才得知考纲发生变化,这是以前没发生过的情况。措手不及,让她不得不“弃考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弃考”是情非得已的,不占多数,这一部分弃考多发生在理工科学生中,发现所准备内容不是考试内容,是导致这一类型弃考发生的原因;还有一类考生报考时就不坚决,他们多是脚踏几只船,想缓解就业压力,工作没有确定的把握,所以考研就是想试一下;还有就是某些专业科目一考完就失去必胜信心而弃考,这一部分学生多为经济类考生,经济类考生里又多为文科生,他们在数学科目考试不理想后退出考试的占有一定的比例。

    沈阳一位从事考研辅导的专家指出:考研弃考原因大致可归纳为:找到合适工作后弃考、盲目“跟风”报名、被家长逼迫报考、对研究生毕业后的出路比较迷茫、因为考得不理想等等,这些原因的背后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相当一部分考生,把考研当作就业选择的备胎,一旦就业有了着落,自然就跑路了。一科没考好就弃考的,再把考研和就业一权衡,他们更愿意往就业上使劲。

    研究生就业竞争无优势

    今年有8000多名考生弃考,往年如何呢?记者从辽宁省招考办一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考研中出现弃考,这一情况在这两年一直存在,去年就有一定比例的考生弃考,比例与今年相差不多。

    考生弃考的情况,学生、老师和家长又是什么反响呢?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了。这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弃考呢?全程考完的杨世雄说,自己班上4个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中有3个家庭收入不高,但是他们没有弃考,因为现在助学贷款等多种办法可以保证考上的学生顺利读完学位。看到自己所在考场中第二天有缺考的,考试过程中自己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还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报考的学校有不少国家名牌大学,这是以前所少见的现象,真心想深造的不会受影响。小琳告诉记者,她们系报考研究生的10多个同学,除她外没有弃考的。得知她这次不得已弃考,家长没有埋怨她,很快帮她找到一份工作,她打算以后边工作边考研。

    东北大学一位弃考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家里一直想让孩子继续深造。孩子报名考研以后,他发现现在国内有的行业研究生就业没有优势,有的岗位本科生更吃香,所以他打算让孩子去国外读研,还能让孩子多长见识。国外先进的教学水平对孩子也很有吸引力,所以他的孩子弃考了。

    对于弃考,沈阳师范大学一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表示:这种现象很正常。往年就出现过报考该院30多人,最后考卷只有10多份的情况。她分析说,高等数学这一科目在她所在学院学生备考中都是下功夫最多的,也是造成学生半途弃考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现在研究生与本科生就业竞争时没有优势或优势不明显也是报名后弃考的一个诱因。沈阳大学的小光对记者说,上一届毕业的学姐跟她说,现在很多单位更愿意要本科生,一是工作岗位本身不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只要踏实肯干就行。二是研究生学历高,工资诉求也高,但实际工作能力又不一定强,不一定是工作的合适人选。如果有合适的工作,与其念三年研究生,不如早就业。三年后还不知就业形势咋样。

编辑:赵艳芳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