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几点启示

27.10.2014  19:04

一、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及其成效

(一)美国提出“能源独立”战略的背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历史上,国际石油价格波动曾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大冲击,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历届美国政府都十分重视能源独立问题。所谓“能源独立”,即减少对油气的外部依赖。长期以来,美国的“能源独立”政策大都关注于摆脱对中东石油的过分依赖,强调节能和能源供应渠道的多元化。奥巴马上任后,将“能源独立”作为其新能源政策的核心,希望通过能源供应多元化、供应渠道多元化、开发能源资源多元化等途径加快实现“能源独立”[1]。

此外,全球经济衰退对美国的能源需求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奥巴马政府选择在经济危机后的恢复期抛出“能源独立”战略,一方面,是在潜在的通胀压力和巨大的财政赤字压力下,美国不希望再因能源危机而引发经济危机;另一方面,这一能源战略并不是就能源谈能源,其着眼点还是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动美国制造业的转移升级,进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回暖复苏。

(二)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内涵

美国“能源独立”的实质是通过节能增效、增加本土供应和发展替代能源,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目前,美国对传统燃料消费最为依赖的行业是交通运输及建筑部门,为此,其国内节能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大力投资发展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强制保证新生产汽车中混合动力及电动汽车所占比例;同时每年将汽车能耗标准提高4%,直接减少汽油消耗;(2)改造、升级建筑及建筑设施,提升设备和建筑的节能技术,

2、力求石油供应多元化。近年来,美国石油供应呈现出向本土及周边地区收缩的态势。一方面,美国政府自2010年起宣布扩大本国近海油田的开发,大幅增加陆上石油产量。另一方面,加大从美洲进口石油的力度,逐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据统计,从1991年开始,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占总进口的比重就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年,该比例已经下降到18.5%。目前,大西洋两岸已经成为美国进口石油供应的绝对主力,并形成以北美为核心,南美、非洲和中东为补充的格局。

      3、大力发展替代能源。近年来,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替代能源的开发,并在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产业布局等方面提供了投资、信贷、税收优惠等多项扶助措施。其中,尤其注重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的开发。由于储量巨大以及在开采技术上的突破,美国页岩气产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2010年的产量比2000年翻了12倍。

(三)美国“能源独立”战略成效初现

随着“能源独立”战略的实施,使美国在能源层面上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既提高了能源自给率,也有利于其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的复苏和振兴。

1、能源自给率持续上升。1982年至2005年,美国一次能源自给率从91.1%持续下降至69.2%,2006年开始回升,到2011年已恢复至78%。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美国能源自给率到2021年将突破85%。在石油方面,2005年美国液体燃料对外依存度为60%,2010年则降至49%,预计2035年将降至36.4%。

2、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复苏。花旗集团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北美油气产量将翻倍,能源行业的大发展将带动美国国内经济的变革。今后8年,能源生产的增长将创造360万就业岗位,其中60万从事油气开采,110万从事相关工业与制造业,相应地,全国失业率可下降1.1个百分点。此外,由于能源进口处于较低水平,经常账户赤字可减少80-90%,贸易赤字的削减还将有效支撑美元汇率。 

二、中国的能源安全观及其展望

中国能源安全观的重大转变出现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从传统的强调供给侧转向开始关注能源利用方式

从2005年开始,积极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始受到关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二)从“自给自足”转向“内外并举”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中提出了“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国内、开拓海外;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体制;保护环境、保障安全”的方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同样强调了“立足国内”和“加强国际互利合作”。

(三)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更为“多元”

“十一五”规划和《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也都明确提到“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路线方针,我国的能源供应结构从依靠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转换成为由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及风电、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组合而成的新型结构。特别是新能源,在“十一五”时期更是迎来了高速发展。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已经成为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风电装机连续五年翻番增长。

“开源节流”的思想标志着中国能源观的重要转变。近年来,中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加大及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上升;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尚未纯熟等客观现实与挑战,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已经较为严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把“安全”放在了首要位置上。稳定能源供给,保证能源安全就必须处理好“国内”、“国际”能源资源之间的时空关系。具体来说,“十二五”时期,加强我国能源安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本国能源生产与利用国际能源资源的关系

能源供需缺口增加、能源进口量增长是否一定意味着能源供应不稳定、不安全?客观而言,我国石油资源自给能力有限,石油供给不可能做到完全的“本土化”,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必然的。

(二)如何实现“清洁”、“安全”、“经济”并行不悖

我国虽在能源政策中多次提到这三个原则,但是在实践中并未能实现三者的协调和统一。其一,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富煤、少油、缺气”。正因为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容易获得稳定供给;而煤炭开采成本较低,则相对“经济”;所以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国首选的能源品种,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相当大比重,但煤炭相对其他能源,却难以实现“清洁”的目标。其二,能源技术落后。我国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更缺乏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合理选择能源合作伙伴国

当前,中东地区形势动荡,但我国来自中东的石油进口量却节节攀升,并由此成为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十二五”时期如何在区域上合理选择能源合作国家和地区,降低对中东地区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成为确保我国能源供应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三、几点启示

从全球回归区域,从进口依赖回归本土,美国提出“能源独立”战略既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必然。面对美国“能源独立”战略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我国必须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能源发展大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资源,这是我国能源安全必须坚持的长期战略。

(一)独立不等于自给自足——要完善企业海外能源布局

对于美国提出的“能源独立”战略,应该理解为是实现能源的“相对”自给;而对于能源的绝对自给,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美国的能源有可能“独立”,就认为中国的能源也可能会“独立”。实际上,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在能源供给方面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一方面可以利用美国能源自给度的提升,抢占更多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更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部署中国企业的海外能源布局。

据统计,2011年我国能源及矿业企业出境并购规模接近500亿美元[2],在16宗已披露的交易金额大于10亿美元的海外并购交易中,有14宗为资源和能源领域的交易。由此可见,欧美债务危机为能源企业进军海外提供了有利契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能源企业“走出去”与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并不完全一致,我国能源企业的海外投资本质上属于贸易导向型[3],即将从国外获得的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就近出售,而不是运回国内;但在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上企业缺少整体规划,仍处于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阶段。因此,企业层面应注重能源合作与能源安全并举,提高海外油气合作的成熟度;在国家层面上,则应建立起海外油气资源投资风险体系和机制,为企业海外能源投资保驾护航。

(二)独立不等于闭门造车——要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

近年来,页岩气的大开发和新能源技术的突破无疑增强了美国人“能源独立”的信心。与美国相比,中国同样拥有全球领先的页岩气可采储量[4],如果到2020年我国页岩气年产量能够达到1000亿立方米以上,将有望改变我国的油气资源开发格局。

实际上,美国页岩气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技术创新可谓功不可没。不断的技术研发使美国的页岩气开采水平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与之相比,我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水平与美国至少相差十年以上,技术上的严重滞后限制了我国对页岩气的勘探与开采。除了页岩气,美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其他领域,如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也已经掌握或正在研究全球领先的开发技术[5]。事实证明,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握有核心技术的美国公司和机构正在成为国际能源市场上最大的赢家。届时将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对外输出技术、设备乃至标准,美国将控制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出台了大量政策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但如果无法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那么又将沦为“为他人作嫁衣裳”。因此,中国必须在技术和创新上夯实基础,积极研究和跟踪重大能源技术的变化趋势,加大对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的科技投入,特别是要提升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注重技术引进和吸收,只有这样才能为新一轮能源革命提供战略技术储备。

(三)独立不等于不开放——要深化同周边资源国家的能源合作

美国之所以敢提“能源独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对区域能源合作的控制。如果将美国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原油也计入美国自我供应的范畴,那么2010年美国原油供应的自给程度将从37.3%上升至58.7%,如果再算上从南美洲进口的原油,那么这一比例可达到71.1%。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度过高,2011年有超过一半的进口石油源自中东,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6]。随着美国能源自给率的提高和中东战略的调整,一旦其减少用于维护这条能源通道上的财力和物力投入,那么全球能源投资和能源通道将面临新的不确定性,进而放大我国能源外部供应的风险。因此,为了降低中东地缘政治风险对我国石油安全(包括运输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必须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特别是俄罗斯、中亚和东南亚国家在能源问题上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对外寻求能源合作的国际环境正在不断恶化,不仅在区域内面临着与印度、日本等能源资源消费大国的激烈竞争,还要被迫应对来自菲律宾、越南等国因海洋油气开发而涉及的海疆主权挑衅。能源问题政治化的倾向日益突出,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隐患将更加复杂。

对此,我国应积极争取周边相关资源国在能源合作问题上的理解和信任,稳步运行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广泛的能源外交,打破“中国威胁论”和少数国家的干扰,只有这样,才可能与周边国家形成更为可靠和稳固的合作关系,为我国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合作奠定基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