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成大理旅游热区

28.02.2015  16:52

建设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美丽乡村成大理旅游热区

      今年春节期间,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之路,已成为大理旅游新时尚和新亮点。习总书记做客的李德昌家,更是游客争相到访、留影的地方,每天都有3000多人“踏破门槛”。作为大理“保护洱海、保护海西”战略“百村整治”新农村建设典范,古生村已建设成为一个“建筑民族化、村容整洁化、产业生态化、管理民主化”的具有浓厚白族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201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实施了146个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大理洱海片区”示范区,被列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三个重点示范区之一。

      ◆小小村庄  青石板路通到每家大门口

      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委会龙下登村,是洱海西岸一个景色优美的小村庄。备受关注的电影《心花路放》里的“梧桐客栈”,就拍摄于这个小村落的一家海景客栈。2014年,龙龛村被农业部批准列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以来,龙下登村已兼具了美丽乡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等多重身份,旅游业在这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龙下登村30多家客栈每天接待住宿800多人次,海景特色客栈最高房价已卖到1800元/间,一床难求。每天还有2000多人慕名入村观光游览,10多家餐饮店生意火爆。

      龙龛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张瑞超说,龙下登村村民临海而居,自然环境优美,区位优势好。目前全村从事乡村旅游的户数已达50多户,从业人员已超过300人。

      龙下登村村民理事会副理事长张琦介绍:“2009年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龙下登村通过各级各部门支持和村民自筹资金等方式,已先后投入3400多万元,完成了龙龛古渡、海宴庵、本主文化遗址等古遗址的综合整治,进行了村间道路硬化和村内道路青石板路面铺设。在村间空地上种植了草坪和紫荆花、蓝花楹等观赏植物,还在村口设置了路标路牌。现在每家大门口都平平整整,踏着青石板路就能走进家门。”村民还雇请了3个保洁人员,每天对村间道路进行清扫。

      ◆乡村旅游  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自然环境优美、建筑有特色、物价很便宜。我们每年推进10多个特色乡村旅游村寨建设,传统村落和环洱海沿线乡村特色客栈,已成为大理旅游的主打特色。”大理州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金钟说。

      这两年,大理环洱海沿线村庄、沙溪寺登街等美丽乡村,已成为最大的旅游热点。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到双廊、龙龛等地的游客日以万计,数不胜数,酒店、客栈等住宿设施供不应求。南涧樱花谷虽已错过樱花盛开的最佳旅游期,但仍吸引5万多名游客慕名前往。

      2009年至2014年,大理州已先后完成了鹤庆新华村、漾濞光明村、云龙诺邓村、剑川沙溪寺登村、大理市龙下登村、大理市双廊村、洱源梨园村等6批24个民族旅游特色村项目建设。

      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各类特色农家乐700余家,直接带动就业近万人,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上亿元。特色客栈异军突起,环洱海、大理古城、沙溪古镇等地兴起的1000多家客栈深受游客青睐。

      今年,大理州将遵循乡村自然发展规律,实施好包括大理古生村在内的5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新建乡村路灯1万盏以上,强化产业培植和环境整治,做好传统村庄建筑、民风民俗保护传承,努力建设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美丽乡村  作为提升幸福指数工程来抓

      大理州在合理规划布局选取点的基础上,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模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是以每年50个以上的美丽乡村示范村为年度建设点,“线”是以环洱海为主的12条公路沿线示范带(环洱海公路、楚大高速公路、大保高速公路、祥临公路、大丽高速公路、祥宾公路、大理至鸡足山旅游公路、果河公路、关南公路、跃龙公路、平甸公路和大丽公路示范带)为线,“”是以全州全面开展“三清洁”为主的环境卫生整治为面。大理州委政研室副主任、州委农办副主任李纯说:“目前,12条公路沿线示范带已初见雏形。

      大理州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人员、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实现了建设思路、人员力量、资金项目的有效融合。

      从2014年起,大理州将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省级重点建设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国家及省级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特色旅游村寨、村容村貌整治等中央和省安排的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点,每年推进50个以上的自然村建设。州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对美丽乡村建设达标村庄进行以奖代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