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长江第一湾看变迁

13.09.2016  14:34

记者 李秋明 摄

在长江第一湾,伴着《十送红军》悠扬深情的歌声,身穿纳西族传统民族服饰的农村妇女手拿斗笠,缓缓走上舞台,80年前,石鼓群众送别红军的情景又重现眼前——这是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金沙江畔话红军》文艺演出中的一幕。

1936年4月25日,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王震、萧克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在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湾”之称的丽江石鼓镇抢渡金沙江。

当年老百姓送给红军草鞋、斗笠,如今,草编、竹编的手艺已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石鼓镇副镇长和中华介绍,石鼓在清末就有了专门制作草竹编工艺品的作坊,特别是大新村委会竹园小组,家家户户都喜爱种竹、养竹、编织竹工艺品,是远近闻名的“草竹编之村”。“随着红色旅游的日益升温,到这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当地群众手工编织的斗笠、草墩、草鞋、锅盖、簸箕、篮子等受到游客青睐,近300多名妇女成为草编、竹编的骨干,平均每年每人草竹编的收入在2000元以上。

65岁的张秀珍从10岁起就学习草竹编手艺,她说:“平时利用空闲的时间编些篮子、草帽、草墩,客商会找上门来收购,不愁销路,一年有上万元的收入。

在这片革命老区上,红色歌谣承载着浓浓的鱼水深情;长征精神与改革开放精神相互交融,激励着各族人民实现新的跨越。

前些年,竹园小组被国际竹藤组织、浙江华竹科技开发中心和生态保护与发展协会选定为竹编工艺培训点,邀请国内竹编名师作了专门培训,使竹园小组村民的竹编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工艺品精深加工奠定了技术基础。截至目前,竹园小组草竹编总收入已达30多万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金手红竹编花瓶”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长征精神在小山村代代相传,昔日闭塞贫穷的村子获得了“丽江市县级文明村”“市级文明村”“云南省文化惠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记者 李树芬 乐志伟 张文峰 和茜 宋金燕 黄翘楚(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