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经费缺主角更缺编剧 百年傣剧陷窘境

10.10.2014  11:20

大型傣剧《刀安仁》(资料图)

傣剧人物(资料图)

    提到德宏的傣族民间艺术,让人们耳熟能详的是象脚鼓和孔雀舞,而已经有百年历史的傣剧却鲜为人知。“一开戏,听见象脚鼓、葫芦丝还有铓锣响起来,就知道这是傣剧。”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剧团原团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保这样评价傣剧。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傣剧说傣语、唱傣腔、讲述傣家人的故事。如今,代表傣剧艺术最高水准的,也是全国唯一的专业傣剧团——德宏州傣剧团却面临后继乏人、生存困难的困窘局面,傣剧的传承与发展堪忧。

     难

    后继无人 缺主角更缺编剧

    在云南,傣剧与彝剧、壮剧、白剧并列为四大民族剧种。每逢节庆活动,傣族群众都以能看到傣剧为荣,即使请不到专业剧团,也要请业余剧团登台助兴。目前,有300多支业余傣剧演出队活跃在德宏农村,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有的甚至全家老少自制道具自带伙食,在村寨一演就是几天。

    金保介绍,傣剧100多年来发展迅速,起初表演时,演员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动作,再退后三步听场边人提词,唱段之间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后来表演动作中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芦丝、二胡及象脚鼓等乐器,地方民族风格越发浓郁。

    7年前,由全国唯一的专业傣剧团德宏州傣剧团改编的傣剧《南西拉》,在山西大同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上公演时引起了轰动。该剧塑造了一位美丽善良、爱憎分明而又坚毅果敢的傣族女性南西拉,“虽然语言不通,但这部戏给了山西观众很大震撼,感觉就像置身于美丽的云南,真是一种享受。”金保说,该剧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金孔雀”综合大奖、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然而,短短几年时间,作为当时《南西拉》男主角的金保退休了,女主角万小散也因病不幸离世。剧团发现,在年轻演员中竟然找不到能顶上去的主角了。大多数傣剧演员只是初中毕业,文化素质偏低,年轻演员普遍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另外,剧团编剧人才缺乏,90%的剧目都是从傣族叙事长诗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来,剧目老化,风格题材单一,难以创新和发展。金保说,编剧既要有较好的傣语和汉语功底,又要了解艺术,但目前剧团吸引不了这样的人才。“即使培养出好编剧,也不会在剧团久留,随便到电视台、电台谋个差事,都比这里的待遇好。

     破

    缺乏经费 将和旅游结合打开营销渠道

    傣剧的演出对象是生活在最基层村寨的傣族群众,下乡演出,往往是在奘房门前搭戏台,大青树下演傣剧。演员们就住在奘房里,床都没有,几十块芦席连接成一个硕大的地铺,有时男女就靠一块帘幕隔开。金保说:“最困难的还是在冬天。”德宏虽地处亚热带,但傣族大多临江而居,临水而居,夜晚风大,很多演员下乡演出一次病一次。

    演出的条件固然艰苦,可是只要开场锣鼓一响,所有的不快便如舞台的喷烟随风逝去。观众围着戏台,坐在地上、站在拖拉机上、爬到树上、踩着摩托车翘首观看。

    作为傣剧团的退休老团长,金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次下乡演出,差不多三四十个演职人员,加上设备,需要一辆大卡车和两辆中巴车,租车费加上燃油费,一个来回至少要5000元,一年40多场,需要约20万元。目前这些费用全部由村寨埋单,很多村寨请不起。而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德宏州傣剧团下乡演出不收演出费,剧团公共支出只有办公人头费。因此,路费就成了傣剧下乡的“拦路虎”。

    对于傣剧面临的发展困境,金保希望能得到相关部门的更多支持,让傣剧等有地方特色的剧团的演出经费有所保障。同时,他认为,“傣剧若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树立营销意识,广开营销渠道,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作为一个方向,使傣剧成为游客消费的项目之一。”目前,德宏州傣剧团也在尝试打造优秀剧目,全方位提高傣剧水平。(记者刘晓 )

编辑:徐婷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