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成昆明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09.07.2019  09:23

寻甸县清水海水源区在1年里就组织实施了市级退耕还林13163亩。 市林草局供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身处长江上游,昆明既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目前,昆明共完成各类退耕还林工程250.6万亩,累计完成投资26.3亿元,筑牢了长江上游的一道绿色屏障。

退耕还林不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加速生态修复的重点工程,还是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最紧密的生态工程。通过退耕还林,昆明不但“退”出一座座“青山”,还“退”出了一座座“金山银山”。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昆明市共有约121.2万人直接受益,人均累计获得工程补助2170元,绿色成为昆明发展的鲜明“底色”。

生态美起来

艰辛努力逆转生态

筑牢长江上游绿色屏障

绿了,美了,富了。

这是自2000年起退耕还林工程在昆明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

在东川区拖布卡镇,当经历过3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基层林业工作站工作者张丽芬站在镇上最高点望出去时,触目皆是青山,哪里还见得到半点荒山秃岭。

绿起来的不仅是乡村,城镇面山、交通沿线、江河两岸、湖库周围、水源涵养区,也因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更绿更美了。在机场高速等公路沿线两侧,原本植被破碎的区域在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后,实现增绿复绿和环境质量提升。

高质量的森林,孕育出青山绿水,守护着良田沃土,净化出清新空气。“引清济昆”工程的源头——寻甸县清水海水源区,在1年里就组织实施了市级退耕还林13163亩,为昆明主城及空港经济区的城市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质量筑牢绿色屏障。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绿水青山也正变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在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七甸街道,“樱桃红了”成为当地村民一年中最盼望的事情。结合退耕还林工程,七甸樱桃种植达2024亩,867户退耕户从中获益,年收入上万元。

20年前,自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成为“中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后,一场退耕还林的“绿色革命”在此后20年间席卷全国。素有“春城”之称的昆明也迅速加入这场“绿色革命”。

2000年、2001年,昆明市连续两年在东川、寻甸两区(县)开展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工作,在探索经验和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于2002年起在全市范围全面启动实施。各县(市)区轰轰烈烈地开展地块落实、退耕地丈量、公示、登记造册和退耕造林等工作。

目前,退耕还林已成为昆明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受益群众最多、周期最长、与“三农”和扶贫攻坚结合最为紧密的生态建设工程,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昆明市陡坡耕地减少,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从2008年的45.05%逐年上升,至去年已达49.57%,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区内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状况得到有效治理,水源区内水质明显改善、来水量明显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村民富起来

退”出“金山银山” 

为脱贫摘帽注入“绿色动能

绿水青山,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改变了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以生态巨变促使地区经济发展、村民致富。

这绿,绿得香甜。

初夏时节,晋宁区晋城镇火石坡村被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环绕。这里本是远近闻名的“穷沟沟”,如今,原本的耕地在退耕还林后种上了1600亩核桃林,山货野味不断运出山外。这些“摇钱树”让当地村民一天天富了起来,住上了楼房,开上了汽车。随着退耕还林工程不断深入,不仅是火石坡村有了“摇钱树”,在昆明市范围内,核桃、板栗、花椒、苹果、甜柿、枇杷等一大批经济林果基地建了起来,村民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发展为林粮、林果、林菌、林药、林菜、林花种植,并发展林下养殖、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了山区发展。社会资本也积极投向生态建设、林产业发展等方面,涌现出一批优质的林业种植养殖投资企业,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截至去年,昆明市累计种植核桃161万亩、板栗60万亩、花椒13万亩,而且退耕还林后,林下种植、养殖发展迅猛。仅去年,昆明市直接从森林中获得产值达60.2亿元,其中苗木和经济林果收入达50.3亿元,从加工后销售的林产品获得收入4.8亿元,利用林业资源从事森林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服务业获得收入5.1亿元,地方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在昆明市脱贫攻坚战役中,退耕还林工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统计数据显示,昆明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从退耕还林项目中获得直接收入为寻甸县437元、禄劝县481元、东川区847元。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更加深远的改变还在发生。

市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推进,昆明市种植业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每亩耕地的产量、产值大幅提高,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增长迅速,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等不断涌现,大量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业或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渠道拓宽。走出山区的村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更加迫切地希望改变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

从卖木材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昆明通过退耕还林,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一系列生态“红利”正在释放,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产业得到巨大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昆明人明白,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方能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