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重塑经济发展动力

11.01.2016  12:31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正在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由于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面对的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因而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政策实现经济反弹,而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经济发展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如是说。

在新的五年里我国如何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是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就“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改革路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特邀王一鸣进行前瞻和解读。

经济增长呈现L型 五大挑战需克服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如何?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

王一鸣:“十三五”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将延续,美元仍有可能处于升值周期,大宗商品总体上处于萧条向复苏逐步转变的阶段,全球经济总体上仍将呈现低增长、低通胀、多风险的特征,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剧。

从国内形势分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深度调整和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一些重大的阶段性变化将集中显现,主动或被动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会加快,局部风险释放带来的冲击将有所增大,增长阶段转换导致的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短期难以逆转。

总体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很难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呈现一个L型增长态势,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应对得当,则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性平台有望在“十三五”前期形成,经济增速将逐步企稳并略有回升,但幅度仍然有限。初步预计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将高于6.5%。从产业结构和增长动力看,服务业的比重将稳步上升,消费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所上升。

需要指出的是,“十三五”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重要条件,也是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为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创造条件的基础。我国经济体量巨大,如果在增速换挡中出现惯性下滑,就很难止住甚至可能出现失速局面。速度过低,泡沫就很容易破裂,风险就可能集中释放,企业也难以增加研发和创新投入,市场和社会预期会发生变化。因此,要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基础上实现中高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制造业大规模扩张的阶段基本结束。诸多产品需求规模将逐步接近历史峰值并进入见顶下降的阶段,规模扩张的空间逐步缩小,一些行业面临消化过剩产能的巨大压力。二是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和研发水平偏低,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三是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十三五”时期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进入下降通道,农村可供转移的年轻劳动力已较为有限,劳动力供需条件变化推动劳动力成本加速上升,低成本要素比较优势将明显弱化。四是生态环境硬约束持续强化。随着产业规模继续扩张和能源资源消耗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刚性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五是潜在风险显性化压力增大。房地产和金融系统的风险、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逐步聚积,在增速放缓后,各种潜在风险就会“水落石出”,各种矛盾和挑战将明显增多。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亮点值得期待

中国经济时报:您预计我国“十三五”时期将出现哪些新的经济增长点?

王一鸣: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可以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与健康等可能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二是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也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新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领域。

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将使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特别是1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创造高铁、地铁、机场、地下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的投资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

五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将拓展高铁、核电、特高压电网、通讯、航空等大型成套设备的国际市场空间,形成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