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灾区红石岩堰塞湖将“变害为利” 将整治成灌溉发电综合水利设施

07.03.2015  18:44

    新华网云南频道3月7日电(记者 吉哲鹏)记者从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作建设指挥部获悉,在鲁甸6.5级地震中形成的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永久性整治工程目前已经启动。根据方案,整治工程由堰塞体整治、右岸溢洪洞、右岸泄洪放空冲沙洞、右岸引水发电建筑物、下游供水及灌溉建筑物等组成,堰塞体进行防渗治理后作为永久的挡水建筑物,整治工程中的水库完工后可向灌区自流供水总量2300多万立方米,形成装机容量为201兆瓦的季调节性能电源点,“变害为利”为当地及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及灌溉、饮用水源。

  据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作建设指挥部介绍,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在鲁甸县火德红乡李家山村和巧家县包谷垴乡红石岩村交界的牛栏江干流上,因地震造成两岸山体塌方形成堰塞湖,其中左岸为5000万方的滑坡体,右岸为高620余米的崩塌体,堰塞体堆积方量为1000万方,堰塞体高103米,堰塞湖库容1.6亿立方米,属大型堰塞湖,危险级别为极高级,需进行应急排险、后续处置、永久性整治三个阶段的整治工作。

  据介绍,尽管完成了红石岩堰塞湖应急排险和后续处置两个阶段的处置任务,但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仍然威胁着下游沿江两岸的鲁甸、巧家、昭阳三县(区)10个乡镇、3万余人、3.3万亩耕地、2个水电站的安全。同时,地震引起的堰塞湖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多个崩堆积体、不稳定斜坡等对堰塞体、堰塞湖库周居民安全均存在巨大的威胁,受灾群众生产生活也急需安置。 

  据牛栏江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作建设指挥部介绍,经初步计算分析堰塞体的规模及物质组成,堰塞体变形稳定、渗流稳定、堰坡稳定可满足要求,且堰塞体有可靠的应急泄流通道,溃堰风险极低,因此堰塞体进行防渗治理后可作为永久的挡水建筑物。同时,由于红石岩堰塞体规模巨大且稳定性较好,拆除难度和代价巨大,且附近30公里范围内均无合适位置堆放如此大规模的弃渣,加之拆除弃渣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无法避免。此外,当地干部群众要求解决灌溉和人畜饮水十分迫切。

  根据规划,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完成后,水库正常蓄水位1200米,死水位1180米,位于工程下游牛栏江两岸的巧家、鲁甸、昭阳区共三个县区的九个乡镇灌区海拔600~1170米,可利用红石岩堰塞湖永久性整治工程自流灌溉供水,可有效解决3.6万亩耕地、设计水平年4.5万人(其中集镇人口1.26万人)、牲畜2.0万头(其中大牲畜0.63万头)的灌溉、饮用水问题。 

  同时,堰塞湖所处河段水能资源较为集中,从已建的小岩头水电站厂房至下游的天花板水电站库尾约有130米的河道落差。通过综合整治,可利用现有堰塞体形成具有季调节性能的水库,充分利用小岩头电站厂址至天花板电站库尾之间的水能资源,在不影响小岩头水电站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将形成装机容量为201兆瓦的季调节性能的电源点,平均每年可为电力系统提供7.83亿千瓦时的电量(枯期电量所占比例达到42%),可为当地及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清洁、优质的电能资源。此外,整治工程还将形成堰塞湖特色旅游区,拉动当地的旅游。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1日,红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中的右岸溢洪洞己完成场內临时公路修复,堰塞湖环库公路己投入使用;架通35千伏输电线;建成库内临时炸药库;溢洪洞2条施工支洞及R4交通洞岔洞开挖完成468米并进入主洞施工,主洞6个工作面共开挖760米,占总长的62.5%。完成投资4000万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