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精耕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试验田”

22.09.2015  11:19

本报记者    李树芬    通讯员    李佳静

    9月的红河两岸,稻香扑鼻。开远老燕子村村民王英美望着沉甸甸的谷穗粒粒归仓,丰收的喜悦挂在眉梢。

  自从2013年启动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努力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美丽家园上迈出新步伐。全州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是推动红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平台和抓手,红河州的部分地区完全有条件在全省率先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大家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晰思路,把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的实践推向深入。

  至2014年,示范区亩均综合收入由2012年底的8356元提高到1.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底的6082元增长到9500元,分别增长了89%和56%。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块良种初播的“试验田”,正催生出可资借鉴、可供复制的“好收成”。

  规划先行    理清发展思路

  以连片成带建设为重点,坚持示范带动原则,构建规划区示范、样板区引领、大基地带动的示范体系

  红河州地处云南南部,是北回归线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全州国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拥有4800万亩的土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造就了“果蔬不断四时春”的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

  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红河也面临着挑战——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问题倒逼改革。在发展日益融合的今天,只有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依靠改革破题,才能解决“三农”发展的诸多难题,回应农民群众的所思所盼。

  “变分散开发为板块开发,打造政策项目洼地,集中力量突破,示范带动整体。”红河州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红河特色、云南样板、全国示范”目标,选择农业发展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蒙自、开远、建水、石屏、弥勒、泸西6县市的13个片区,连片成带建设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随之出台的《关于建设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决定》和配套的6个行动计划,形成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政策体系。

  示范区建设中,红河州围绕“效益优先、生态安全、规模集约、竞争力强”的定位,坚持“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算账调结构,有所为有所不为”三大原则,发挥“强基固本、统筹城乡、进二带三、兴州富民”四大作用,充分调动农民、企业、政府三方面积极性,突出“水、田、路、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五个重点,注重与“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庄园经济发展五个结合,强化“资金投入、科技信息服务、市场营销”三大保障,着力在现代农业设施、产业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品牌培育、科技创新应用、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园区建设、智慧农业、农业农村综合改革等10个方面取得示范经验和成果。

  一花引来百花开。红河州还以此为平台,申报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全国节水农业示范区、全国“智慧农业”示范区。

  2015年1月22日,农业部下发《关于认定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通知》,认定157个直辖市、地、县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红河州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一举成为唯一以州(地、市)级为单位连片创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多措并举    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五步法”工作思路,完善水、田、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壮大经营主体,从根本上为农业“强筋壮骨

  一条条水泥沟渠错落有致,一座座泵站坐落其间,开远黑泥地社区党总支书记钱保兴带领我们在种植大棚、民居场院边走边看。在产业建设中,黑泥地一直掣肘于生产生活用水,自从去年底大庄水库建成开闸放水后,充足的水源为园区建设提供了保障。“从此,我们村彻底告别了看天吃饭的历史,和城里一样,劳动之余,村民还可以到小广场唱唱歌、跳跳烟盒舞。

  开展新农村建设这些年,比起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显得有些沉寂,其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产、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打通基础设施到达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红河州坚持“五步法”工作思路,完善水、田、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壮大经营主体,从根本上为农业“强筋壮骨”。

  治水。完成示范区规划内水源工程25件,实现总库容达1.6亿立方米,设计年供水量2.4亿立方米。在全省首家以州市为单位编制完成大面积节水灌溉总体规划。实施喷灌、滴灌、管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40万亩。推进水利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打造万亩“智慧水利”核心示范区;改田。整合农业开发、基本口粮田、高稳产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示范区中低产田地改造67.7万亩,高标准农田占总规划面积的比重达62.8%;修路。新建路网291.4公里,初步建成阡陌纵横、外联内通、高效便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交通路网。

  在内行人眼里,云南许多农产品还没有摆脱“一流品质、二流品牌、三流价格”的窠臼。如何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红河州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抓手,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从“一亩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耕地资源做文章,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建好“产业带”。建设种植业“五大基地”和养殖业“五大基地”,带动全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水果产量192.6万吨,产值58.6亿元,居全省第一;蔬菜产量253.97万吨,产值63.2亿元,居全省第二;畜牧产值153.8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6.65%,居全省第二。

  ——打好“特色牌”。成立“红河九红”产业发展协会,着力打造具有红河特色的红果、红菜、红米、红木、红糖、红药、红畜、红烟、红酒九大“红系”优质农产品品牌。

  ——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业接二产连三产,拓展农业综合功能。2014年以来,示范区新增24个农产品深加工企业、21个农产品流通企业、20个休闲农庄,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9亿元,农产品物流储运产值21.7亿元,休闲农业产值4.8亿元。

  ——走好“生态路”。坚持“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新增经济果林8.24万亩、经济林2.44万亩,把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推广果园种草养畜,形成“林下种草→牧草养畜→畜粪发酵→沼肥还田”的循环农业生态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示范区共有龙头企业179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户,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4户,上市龙头企业1户,销售收入上亿元龙头企业1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7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7个,省级示范社37个;各类家庭农场156个、专业大户1401户、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792个。

  深化改革    增强发展活力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有力有序将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引向深入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因事而谋、顺势而动。农民承包经营土地确权颁证、土地规范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破题农村金融困局……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推进,有力有序将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引向深入,示范区率先发力。

  ——改革农村产权制度,盘活“农村资产”。

  2015年1月28日,开远市中和营镇响水村委会下寨村二组农户与开远宝泽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签下了流转212亩土地的协议。这成为全省首个县级产权交易中心完成的第一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

  示范区以“还权赋能”为核心,明晰山权、林权、水权、地权、房权归属,不断完善农村产权评估、交易、流转、抵(质)押、担保等制度,推动农村产权要素资本化、配置机制市场化。全州累计完成林地确权颁证2062万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确权23万件,承包地确权颁证41.7万亩,示范区宅基地和房屋确权颁证327.7万平方米,正大规模开展林木确权颁证。开远市、弥勒市分别被列入全国、全省农村承包地确权颁证试点。示范区承包地确权将于年内全面收官。

  ——流转土地,转地又转人。

  一把剪刀、一顶草帽,建水县南庄镇村民周正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去年她拿出家里最好的3亩土地流转给云沃公司,除了可以收取租金,按照协议,她还可以优先到基地打工。

  按照“稳制、分权、放活”原则,示范区部分县市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方式规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租金递增、返聘务工、订单保底、加盟合营、入股返利、反租倒包、利润分享等方式,使经营主体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促使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带动农业向规模、集约、高效方向发展,实现农民转为“地主”、工人和股东。如今,全州近半数农村劳动力转为产业工人,43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动了农村社会变革和新型城镇化。至2015年6月,示范区流转土地48.3万亩,形成24个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

  ——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引导“资本聚农”。

  连续两年,红河州州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作为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撬动银行与州农投公司、水投公司等融资平台合作,按1:10比例,解决担保难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支持,宅基地、耕地、林地林木、农房、小水利工程、商标、水果、苗木、活体大牲畜……相继纳入抵(质)押担保范围,调动了金融资本要素向“三农”流动聚集。2014年,全州“三农”贷款余额557.5亿元,占全州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62.2%。

  ——实施农村水利改革,创新“建管模式”。

  打通农业用水“最后一公里”,向纵深探索的农村水利综合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弥勒市新哨镇夸竹村、建水县南庄片区创新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建设管理高效节水减排工程试点;开远羊街片区引进以色列先进技术,以PPP模式建设高效节水工程;泸西县被列入全国、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试点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85,预计年节约水量339.7万立方米。

  ——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释放“人口红利”。

  2014年3月,红河州城镇化健康发展综合改革试点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被列为全国6个试点之一。示范区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综合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集体经济股份制、农村社区化等改革,加快消除依附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别政策,保障农民市民化权益。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蹚的是深水区,要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牵动农民的心、关乎农村的发展,它源自于对土地的热爱,也源自于对农民的尊重。

  招商引资    凸显发展优势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可能

  去年底,历经一年多的前期筹备,弥勒市新哨镇将属于西梭白、宿丫、帕布革、夸竹、山兴5个村小组的近3万亩土地移交给云南国惠农业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云南国惠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宣传册上,我们看到这样的表述,“园区规划总面积11万亩,未来5年内将完成总投资约150亿元。

  “园区建好后,将集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现代农业成果展示、煤炭矿区生态修复于一体,成为‘红河特色、云南样板、全国示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司负责人介绍。

  像国惠农业这样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示范区已经逐渐形成集群化发展。

  2013年以来,示范区采用高位推动、政策吸引、快速跟进、分类培育、协调督办、协调督办的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领导带头招商制度,制定全州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把目标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仅2015年上半年,州级领导带队外出招商21次,前往阿里巴巴集团、苏宁云商集团、浙江海亮集团、贵州金世旗集团等企业总部推介、洽谈项目,促成弥勒国惠产业园、泸西5万亩标准化生态蔬菜基地等重点项目落地。与此同时,出台示范区建设“一个决定、六个行动计划”,让农业投资主体享受到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内容的44个方面138项奖补政策,仅州级财政直接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资金达到1.2亿元。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制、重大招商活动签约项目责任制和开工落地建设督促工作制度等机制,为客商实施招商、对接、落地、投资“一对一”、“一条龙”服务。

  “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要盯紧重点区域,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盯紧重点人物,邀请矿老板、房老板等资金雄厚的企业家;盯紧重点行业,锁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农业产业的行业领军企业。”特殊的眼光,特定的思路,特别的举措,示范区渐入佳境、开启了新的时代。

  正大集团、裕口禽业、阿里巴巴、京东、苏宁、1号店、天仕力、康恩贝、新希望、凤翔……一个个在国内外行业中龙头老大纷至沓来。目前,已有132个项目落地,协议总投资191.9亿元,已竣工70个、在建62个,完成投资69.7亿元。

  借助引进外来企业的影响力,示范区形成了“引进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已培育出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34个、上市龙头企业1个、年销售收入上亿元龙头企业12个;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培育起农民专业合作社471个、家庭农场156个、专业大户1401个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792户。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复合化、信息化转型升级,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可能。

  主动作为    拓展发展空间

  “农产品+互联网”深度融合,农业产业迎来更多机遇

  国庆、中秋“双节”即将来临,晚上10点多,蒙自市文澜镇海舟专业合作社里依然热闹忙碌,社长胡海舟的手机里不时传出客户下单的提示音。蒙自石榴远近闻名,节前是销售最火热的时候,合作社每天要往外地发送四五吨石榴,“现在移动宽带接入各家各户、4G网络无处不在,我们再也不用扛着东西到处跑,只要在家上网淘宝。

  在探索“农产品+互联网”结合模式中,无论是互联网技术深度运用的智慧农业,还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农资农产品电商服务模式,抑或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通过深度融合,使农业产业迎来了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与产业升级空间。

  红河州顺势而谋成立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邀请阿里巴巴、淘宝大学、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企业讲师,开展电商知识专题培训;为培养多层次、综合型、专业型电商人才,红河学院、庆来学校、开远职中等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如今,区内400多家网店、80余家电商企业,正让“九红”品牌响起来、亮起来、火起来。

  坚持全网络线上推广的同时,示范区还把销售终端延伸到全国一线城市,同步开设线上线下体验馆,在南京、上海、成都苏宁超市和山东、义乌开设“红河特产馆”,以合作推广方式促进优势互补,打开了红河农产品在一线城市的实体和网络同步销售市场。

  加快建设电商产业“孵化器”。依托企业硬件环境,强化政府软件服务和政策支持,聚集优势、聚集资源、聚集人才,规划中的蒙自、弥勒、泸西和建水4个县市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已有蒙自、建水两个园区已开园试运营,吸引57家电商企业和服务企业入驻。据介绍,预计今年内“村淘”和“苏宁易购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也将在红河落地。

  红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催生和造就了一批“着西装、穿皮鞋、系领带、干农业”的新型农民,他们在指尖上生产、在网络上创业、在宽带上增收、在键盘上小康,使蒙自石榴、石屏杨梅、弥勒红糖等100余种“九红”特色农产品在网络上备受青睐,畅销全国各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年交易总额达2亿元以上,直接带动1万余人就业和增收。

  稻花香里说丰年。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创新实践还在路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全方位规划,系统推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必定走得更远、更坚实。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红河,将会收获更多的金色季节。

  跟评

  “三农”之路越走越宽

  张文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重点是“三农”,关键在“三农”,成效看“三农”。

  “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调准焦距、瞄准靶心,2013年以来,红河州委、州政府精准发力百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红河实践的有效路径,给红河广袤田野和广大农民注入了春天的活力。

  89%!56%!  2014年,示范区亩均综合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高增长。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农业生产成本攀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十分复杂的新情况。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应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红河州开出的“药方”是:搭建平台、选准路径,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挖掘新潜力、寻求新突破。

  搭建大平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选择农业发展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北部6县市,规划13片区连片成带建设示范区。变分散开发为板块开发,打造政策项目洼地,集中力量突破,示范带动南部山区在内的全州农业整体综合开发。

  选准路径。红河州委明确提出现代农业建设以“水、田、路、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重点环节的“五步法”路径。

  深化改革,实施“四改两转”。即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农村水利改革、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盘活“农村资产”、引导“资本聚农”;推动农村“转人、转地”,释放“人口红利”、实现“规模经营”,从而全方位地激活农村生产要素。

  示范区建设以来取得明显成果。建成示范区高效节水面积40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累计67.7万亩、新建路网291.4公里、流转土地48.3万亩、形成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24个……今年1月,示范区正式入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志着红河州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又迈出坚实一步。

  金秋十月,又是一个丰收年,她不断刷新着人们对高原特色农业的认知和感悟。她给人以启示:正是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三农”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充分释放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激发了农业农村内生动力和活力。